□本报记者 任贵伟 通讯员 张冰 张轩
在内黄县六村乡郭桑村,看着村内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村民脸上不自觉地漾起了幸福的笑容。蒜椒套种、麦椒套种、种植大棚瓜菜……挣钱的路子太多了!“没想到能过上今天这么幸福的生活,我感到非常满足,都是这些年村集体经济打下的基础好!”12月2日,郭桑村村民郭午中高兴地说。
六村乡郭桑村结合村情实际,选准做强特色产业,成立了内黄县丰润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内黄县首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建立蒜椒套种产业扶贫基地,年产优质大蒜1800余吨、尖椒1200余吨。该村还成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任董事长的河南双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投资110万元的电商产业园即将竣工投入使用。
正在快速发展的郭桑村是内黄县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增收的缩影。内黄县坚持立足特色资源,培育优势产业,创新体制机制,持续精准发力,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推动群众创业致富、乡村产业振兴。
强化政策支持
梁庄镇冯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冯秀占说:“我们剁椒厂有两条生产线,年产值近2000万元,既解决了小米椒大量上市后价格偏低的问题,又延伸了小米椒产业链条,增加了村民收入和集体收入。剁椒厂今年年底将分红。”
内黄县用好专项扶持资金,结合实际整合配套发展项目,全链条深挖发展潜力大的果蔬大棚、电商平台等村集体经济项目,打造村集体经济产业集群。2021年以来,申报入库项目210个,利用上级扶持资金4500余万元,选取扶持发展项目90个。
发展特色产业
亳城镇裴辛庄村充分利用“国家森林乡村”荣誉称号,以绿色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基调,积极发展生态林业。同时,该村正在谋划发展巴旦木种植产业。
内黄县立足粮食、蔬菜、畜禽、林果等特色产业,积极探索政策扶持型、飞地合作型、电商助力型、乡村旅游型、龙头带动型、资产租赁型、服务创收型、特色农业型等多元化发展模式,形成特色发展新路子。目前,已探索发展6大类66个项目。
创新体制机制
宋村乡西沟村探索建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保险公司”合作发展模式,流转33.3公顷土地发展特色种植,当年集体经济收入从3万元增长到30万元。
内黄县重点围绕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权、收益权、有偿退出权、继承权等权能,实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改革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双绑”机制。该县试点建设4个乡、镇、村集体经济联合社,25个村改革试点,进一步盘活集体资产。
“内黄县坚持党建引领,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深挖优势和潜力,‘一村一策’,进一步找准增强‘造血’功能的发展路子。”内黄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