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邺风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三别鸭绿江

□李长顺

一条绿江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秋水澄碧的鸭绿江,迎来又一个金色季节。志愿军老战士于作友平静地走了,留下三别鸭绿江的故事。

窗外寒风呼啸,室内炕火熊熊,征兵队长的话点燃了翻身农民扛枪打仗保卫胜利果实的激情。8岁放牛、14岁当长工的于作友腾地从火炕上站起来,带头参加东北民主联军。

17岁小伙儿于作友第一次离开鸭绿江。他参加了激烈的义县攻坚战、惨烈的辽西会战,在解放东北的战斗中成长为坚强的人民战士。

在南线大追歼的一次次战斗中,他成为兵头将尾、冲锋在前的副班长,荣立战功。

解放海南岛的大军行列中,有他矫健的身影。东北野战军与琼崖纵队会师的热烈场面中,有他胜利的欢呼声。

“旋风部队”凯旋北上,战士们领到铅笔和笔记本,渴盼学习文化享受和平时,鸭绿江对岸传来美国侵略者隆隆的炮声,鸭绿江这边响起美国飞机的轰炸声。

部队乘坐六天六夜的火车赶到鸭绿江边,来不及好好休整就加入东北边防军练兵的热潮。于作友到了家乡不入家门,准备痛击侵略者。

朋友来了有好酒,强盗来了有猎枪。

为了保护美丽的鸭绿江不受侵略军魔爪的玷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的平静生活不受美国炸弹的破坏,于作友牢记这一天,1950年10月19日,他们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他的脑海里还铭记着另一个日子,同年10月25日,这是他们部队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的日子,也是志愿军打赢第一仗的胜利日,后来这一天被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于作友所在的第40军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一次到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团结奋战,以连续的胜利把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从鸭绿江边一直赶到三七线以南。

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于作友是营部通讯班长兼联络班长。他身先士卒,带领全班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在第四次战役观音山守备战中,营长被敌人的弹片炸伤,营指挥所被蜂拥而上的敌人攻占。于作友沉着应战,带领通讯班抗击敌人,掩护指挥所安全撤退,为成功反击打下基础。

在坚守防御阵地的黄鸡山守备战中,于作友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指挥员。作为志愿军排长,他带领战士们多次通过敌人炮火封锁区,到最前沿侦察敌情。他经常向连首长请战打伏击,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他带领英勇无畏的战士们一把炒面一把雪,用步枪、轻机枪面对侵略军的飞机、坦克和大炮,在一个山头坚守三个月,消灭数倍于己的敌人。

战争终于以中朝人民军队的辉煌胜利结束。

当呼啸的列车通过鸭绿江回到祖国时,当战士们沉浸在保家卫国的胜利喜悦中时,于作友想起了血洒战场的战友。行军时,一枚敌机扔下的定时炸弹突然爆响,他和营部卫生班长被气浪抛向空中,背上的大衣救了他,但卫生班长再也没有醒来。

中国开始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于作友第三次远离母亲河,远离白山黑水,为祖国建造地下长城。

于作友参与组建沈阳军区工程兵131团,后又转战秦岭汉中,挥师巴山蜀水,钻山沟,打山洞,战塌方。于作友作为优秀的营、团职首长,为大三线战备工程立下汗马功劳。

面对前来采访的新华社、《辽沈晚报》等各级媒体记者,于作友不愿意说自己。虽然档案里记载他多次立功受奖,不仅拥有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纪念章和解放奖章,还拥有朝鲜军功章和三级勋章,但他总是说:“我没啥可写的,就是一个没有牺牲在战场上的幸运儿。许多战友长眠于战场,他们才是英雄。一个村参军20多人,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后,只有我和一名战友幸存。”

壬寅年金风送爽的季节,于作友于安睡中走了,完成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老战士的历史使命,走得安详平静。

静水流深鸭绿江,默默致敬深深致哀。

我的老首长于作友走了,留下的故事山高水长。

鸭绿江的儿子于作友终于安睡于母亲河的怀抱,听着艄公的号子,看着江上的白帆,低吟浅唱着可爱的祖国与家乡。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