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法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温情司法守护万家灯火

——全市两级法院深入推进诉源治理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王 璐 通讯员 李瑞增

“本来以为要打官司才能解决的问题,想不到竟然调解好了,再也不用往法院跑了。”日前,一起邻里纠纷当事人在调解结束后,对法院工作给出满意的评价。

去年年初以来,我市两级法院积极探索“诉前化解、行业联调、源头预防”分层推进的诉源治理工作模式,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在诉源治理机制建设中的参与、推动、规范、保障作用,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分层次纵深推进诉源治理。2021年,全市两级法院一审民事新收案件数量54736件,同比增长6.46%,增幅居全省最低,今年1月至6月,一审民事新收案件数量同比减少3188件,下降10.86%。今年第一季度,全市万人起诉率为22.16,同比下降16.3%,下降幅度居全省前列。

以点带面

促进矛盾纠纷诉前化解

“欠账还钱天经地义,个人诚信如果出了问题这可是大事。”

“大家都是三里五村的,能一起做事也是缘分,现在搞成这样,在乡亲们面前多难看啊!”

今年3月,安阳县人民法院吕村法庭专门邀请两位人大代表参与司法调解,原告、被告如约来到法庭,大家围坐一张大桌“说事儿”。最终,在法官和两位人大代表的不懈努力下,原告、被告达成了一致意见,当场签下了分期给付的调解协议,双方握手言和。

全市两级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解决纠纷机制建设,尽最大努力将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今年1月至6月,全市两级法院诉前调解案件14378件,调解成功5799件,调解成功率42.05%。

各基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人民法庭普遍设立“天平调解室”,择优选聘退休法官、退休法律工作者担任特邀调解员,并配备相应的辅助人员。

目前,全市两级法院共设立调解室49个、邀请驻法院调解员111名、在调解平台注册特邀调解员409名,诉前调解案件11773件,调解成功4353件,调解成功率36.97%,已经形成法院搭台、社会参与、各界支持的多元解纷大格局。滑县人民法院联合司法局成立社会矛盾联合调解中心,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工作体系,建立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诉调对接、警调对接、访调对接“六调对接”工作机制,定期召集调解员开展法律培训,提高调解员法律素养和调解技巧。林州市人民法院积极创建调解品牌,由人民陪审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特邀调解员组成调解队伍,实行统一管理并定期培训,加强与各类基层民调组织沟通合作,实现网格化布局、区域化管理、专业化运行。北关区人民法院设立诉调对接中心,设有接待大厅和5个调解室,兼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行业调解、诉调对接、业务培训和业务指导功能。龙安区人民法院成立“马小新劳模创新工作室”,由1名法官、4名法官助理、两名书记员、两名调解员组成,创新法官助理独立诉前调解,速裁法官协助诉前调解工作模式,实现调裁无缝衔接,速裁助力解纷的双赢效果。

行业联调

多元高效化解各类纠纷

2019年,因冠心病住院治疗救治无效的景某某家属在滑县联合调解中心申请调解。调解员赵志广是一名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从事医患关系和医疗纠纷调解工作20余年,接到案件后,赵志广了解了患者的发病情况、抢救经过、诊断治疗措施,并查看了病历等相关资料,认为被申请人在医患纠纷发生的事件上存在一定过错。

经赵志广多次调解,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协议。调解结束当天,双方在滑县人民法院诉调对接中心申请了司法确认。该院经审查认为,申请人达成的调解协议,符合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法定条件,向双方出具了予以确认的民事裁定书,此案得以了结。

全市两级法院积极采取“专业调解+行业调解”的模式,主动联合相关机构设立房产物业调解、医患纠纷调解、金融案件调解、劳动争议调解等行业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后,各基层法院参照市中级人民法院模式设立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常态化开展劳动纠纷委派调解工作。滑县道交一体化处理平台运行以来,实现公安、司法、保险公司数据资源共享,利用科技手段确定损失数额,促使达成调解,连年被省高院评为全省道交一体化试点工作先进集体。安阳县人民法院“人大代表工作室”被评为全市政法系统十大亮点品牌。北关区人民法院在建筑商会大楼设立建筑业巡回法庭和调解室,有效解决涉建筑行业纠纷。内黄县人民法院与内黄县妇联联合成立家事调解站,设立家事调解工作室。汤阴县人民法院与金融协会联合设立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建立联席会议与信息共享机制,积极探索“上门调解+周末调解+下班时间调解”相结合的人性化综合调解服务,取得良好效果。殷都区人民法院向保险行业协会调解中心委派案件174件,调解成功162件,成功率93.1%,涉案标的436万元。文峰区人民法院与市物业管理协会签订《诉调对接机制合作协议》,为协会推荐的7名特邀调解员颁发聘书,委托物业纠纷案件472件,调解成功83件。

创新方法

深入推进无讼乡村建设

“石法官是我们村的‘专属法官’,我的案件经村委会多次调解都没有成功,石法官上门调解,半天就把问题解决了。”苗某激动地说。这是全市两级法院推进“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化解矛盾的案例之一。

据了解,近段时间以来,我市各基层法院主动融入乡村(社区)治理工作,深入推进“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强化基层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庭就地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功能,实行“按乡镇划片包干”工作模式,每名员额法官负责联系10个至20个行政村(社区),悬挂对接联系牌,公布联系方式,创建微信联系群,建立工作台账,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区法官全覆盖。法官加强与村(社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站点的日常联络,定期到工作站点指导工作,组织法律培训、法治宣传,开展巡回审判,以案说法,指导具体矛盾纠纷的化解处理,服务无讼乡村创建工作。

截至今年6月,全市两级法院共建立“一村一法官”联系点3165个,挂牌村(社区)矛盾调解工作站2592个,乡镇矛盾调解指导中心132个,巡回审判联系点101个,“一村一法官”接听群众咨询电话1379件,解决法律问题559件。

近年,全市两级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深化多元解纷机制建设,深度参与诉源治理工作,取得了良好工作成效,为推进平安安阳、美丽乡村建设贡献了法院智慧和力量。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