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镔肇
时值盛夏,万木葱茏。进入7月以来,安阳师范学院学子没有停歇,他们以己之长服务社会,或走进乡村课堂传播知识,或深入田间地头服务乡村振兴,或走上街头巷尾宣讲红色故事。骄阳下,他们以青春之我在各自的家乡奏响了一曲曲激情飞扬的青春乐章。
趣味甲骨文
走近农村娃
“这就是甲骨文‘家’字的写法,像不像一个人在小房子里居住?”
“真像,甲骨文真有趣。”“古代人写的字像简笔画。”“古代人真聪明!”
7月18日,在新乡市延津县僧固乡李庄小学,安阳师范学院“童心向党,筑梦成长”豫才支教队队员李子琰开设的趣味甲骨文课堂吸引了众多农村娃。
“开设趣味甲骨文课堂以来,我采用丰富的形式带着家乡的小朋友玩转甲骨文,用毛笔书写甲骨文、认识甲骨文表情包、把几个甲骨文组合起来画成一幅画、几个小朋友合作用身体拼出认识的甲骨文。在妙趣横生的互动中,小朋友们潜移默化地了解并爱上了甲骨文。”说起在家乡开设甲骨文课程,李子琰颇有成就感。
为了让农村孩子认识甲骨文,今年暑期,安阳师范学院“童心向党,筑梦成长”豫才支教队结合学校及家乡地理位置,进行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向孩子们讲授甲骨文文化,传递和推广优秀传统文化。
内容丰富的甲骨文课程,细腻缜密的教学安排,穿插了甲骨文的发现、汉字的来源等一系列小故事,用一个个甲骨文字串起了文字演变的故事流程。线上线下的教学妙趣横生,激发了农村孩子学习甲骨文的强烈兴趣。
一抹志愿红
温暖老人心
“孩子们来了之后就忙前忙后,还和我们聊天,这一天过得像过年一样,非常高兴。”新乡市一养老服务中心的王奶奶看着帮她打扫卫生的志愿者笑得合不拢嘴。
暑假开始后,来自安阳师范学院暖阳服务队的11名成员在安阳市、平顶山市、新乡市等,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当地弱势群体,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送去了温暖。
在新乡市,王静、王家乐、乔紫桐等人来到家乡的养老服务中心,帮助老人整理房间、晒被子、叠衣服、清理垃圾、清除院内杂草,忙得不亦乐乎。老人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整个养老服务中心洋溢着温馨、祥和的气氛。临别时,志愿者叮嘱老人照顾好自己,注意用火、用电安全。
“敬老院的爷爷奶奶给我们讲述了许多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希望更多的青年大学生走进敬老院,陪这些老人聊聊天、坐一坐。”志愿者王艺炜说。
讲好红旗渠
精神传万家
让文化生根发芽,让乡村振兴开花结果。6月10日,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春献礼二十大,红旗渠精神我来讲”宣讲队队员到各自家乡开展“携手助力乡村振兴,红旗渠精神在路上”宣讲活动。
每位团队成员都满怀期待与热情,带着早早准备好的展板,在自己熟悉的家乡,给人们讲红旗渠的故事。队员们手拿展板动情宣讲的样子吸引了许多人驻足围观。面对好奇的听众,队员们热情地说:“我们是来给大家宣讲红旗渠精神,携手助力乡村振兴的。”说着,他们拿起展板为大家详细地讲述林州人民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在红旗渠精神的指引下,一步一步地将林州市由贫穷落后的山区改造成为如今的新林州。在宣讲过程中,一些对红旗渠特别了解的当地人也为宣讲队队员讲述过去的故事,回忆当时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他们的口述真实而生动,队员们感叹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我们的宣讲就是要让红旗渠精神在乡村发扬光大,同时播下无形的种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这也正是红旗渠精神与时俱进的最好体现。将红旗渠精神凝聚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巨大动力,更有助于走好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之路。”宣讲队队员苏玉洁说。
暑假开始后,安阳师范学院鸿志筑梦志愿服务团、烛光·青年义务支教团、“助力乡村振兴,情系民众民生”志愿服务队、“星星萤火,与爱同行”服务队、“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命脉”讲解团等数十支志愿服务团队奔赴各个“战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