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林茹
我出生在豫西南的一个小山村,与村里人家一样,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不同的是,我们家出了两个推免研究生,这与注重读书的家风密不可分。
记忆中,我们家的书比较多,当然不是什么名著或者经典作品,应该算是“文字”较多。我的爸爸是一名退伍军人,妈妈初中毕业,父母要求全家人只要是带文字的东西,不管是报纸还是信封都不能丢,都是珍贵的东西,必须留在家里,这些也就成了我的启蒙读物。
上小学三四年级时,每天中午放学,我都快速跑回家,开始读糊在墙上的报纸。那些报纸都是黑白色的,不知道怎么被姥爷拿回来糊在了墙上,有些被虫子蛀得坑坑洼洼,但是不影响我认字,认识的就通读下来,不认识的就音译、猜或者隔过去。总之,我或踩或躺在被褥上读报纸上的字,每天乐此不疲,好多次误了吃饭。
有几年家里种香菇,需要去县城卖掉,我就缠着爸爸带我去,目的在于买书。等着挑剔的客人买走香菇,大概到了中午1时多,我拉着爸爸在路边书摊上选《故事会》或者《故事大王》,买回来不到一个小时就读完了,即使这样也很欢喜,因为那是属于自己的书,甚至可以自主借给小伙伴。
上初中后,姐姐知道我喜欢读书,就经常借同学的书给我读。在这样的借阅中,我读了《上下五千年》《水浒传》等名著,虽然囫囵吞枣,但是印象很深刻。这种借阅一直持续到我读高中,姐姐读了大学。这期间,我又读了《西游记》等著作,也读了一些“闲书”,有《读者》等杂志,还有一些故事类的书。
读书最自由的时候,是考上大学的那个暑假。父母让我去山上放牛,虽然太阳很晒,但是一想到可以自由读书,我就欣然接受了。为了节约时间,我中午不回家吃饭,把牛拴到旁边,啃着馒头、就着咸菜、读着书。那年暑假,我读的书中印象最深的是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读到田晓霞因为救人被洪水冲走,眼泪哗哗地流。旁边一起放牛的老爷爷说:“这妮儿咋了?你咋哭了?”我笨拙的嘴没办法解释,只能在心里说:“那个很好的姐姐离开人世了。”
我读的书虽然很多,但对我影响最深的是《红岩》。上小学五年级时,语文课本中有一篇《红岩》的节选,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这本书。后来,我记不清楚是从哪里得到了这本书,便如饥似渴地读、反反复复地读。小小的“小萝卜头”、坚韧不屈的江姐、聪敏睿智又大义凛然的老许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很多次都流下了泪水,更是种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研究生毕业后,我到高校工作,图书馆里的墨香总是能让我躁动的心沉静下来,那个时候往往感觉是最幸福的时候。
感谢读书,是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浸润了我的心灵。相比人生面临的种种苦难和坎坷,读书是一件最轻松的事情。所读的书也是自己最大的财富,工作之后的很多文学知识积累来源于少时的读书。
希望我的孩子能够热爱读书,希望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够读书,在书中寻求自己的幸福和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