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兰
上三郊指的是上寺平、三里湾、东郊口三个村,是太行山脚下、安阳市殷都区都里镇最北部与河北接壤的三个小山村。盛夏小暑,天气炎热,我在作协开展的重走跃进渠活动中,把这三个村连起来走了一遍。
7月8日下午4时多,我们到了跃进渠渠首。从山上向渠首望去,跃进渠渠水奔腾流淌,溅起一朵朵动人的浪花。平缓的河滩由于水的流动,在太阳的照耀下泛着金色的光,一闪一闪的,带着梦幻般的美。远处绿色的太行山绵延不断,让人的心情一下子开阔起来。
护渠人告诉我,那就是李用明牺牲的地方。李用明是护渠英雄,参加工作24年,在护渠管渠岗位上过了24个春节。我仿佛看见那个电闪雷鸣的雨夜,他选择最危险的任务——提升泄洪闸,因泥石流而永远地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和亲人,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群众只从泥里翻出一件他的雨衣。
渠水依旧哗哗地流着,同行的护渠人说:“‘7·19’特大暴雨的时候,渠水泛滥,非常危险,但这些都被我们战胜了。新一代护渠人依然战斗在护渠的岗位上。”
山有情,水长流。想起往事,再看看如今的山、河、水,倍感此地更加壮丽神奇。
我明白这里为什么这么美了,因为有跃进渠的水。
我明白这里的水为什么奔腾不息了,因为当年的修渠人,他们的故事还在,他们的后代还在,他们创造的跃进渠精神经过岁月的晕染,流进了这里的山骨、水情、人心。
从渠首回来,我们一路向北,来到上寺平村。
此次同行的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物,当年修建跃进渠时的打钎能手——“铁姑娘”申温玉。今年72岁的她身体真是好,头发乌黑浓密,身材瘦小但步履轻盈,记忆清晰。
在管理站结满绿色小葡萄的走廊下,大家围着申温玉老人,听她讲述跃进渠那些难忘的故事。
她上渠的时候才17岁,但她瘦小的身躯能打钎500下,因为所有人都在大干,不感觉苦,也不觉得累,艰苦奋斗的精神入脑入心。今天,申温玉老人在老伴儿的陪伴下重走跃进渠,来看看这三个小山村。如今,她夫妻和睦,儿女孝顺,晚年生活幸福。
耳旁有热风吹过,脚下的渠水哗哗地流,声音很大。庄稼正在生长,一层向日葵、一层高粱、一层蔬菜,一直到很远。小村静静的,抬头看,半牙月清爽地挂在南边的天空上,让人心旷神怡。
第二天早上,我们来到了三里湾村。三里湾村是都里镇最偏远的一个小山村,这里山美人美,生活安定,两面环山,和河北紧挨,骑着摩托车就能过去。
山上是农民的红薯地、玉米地,山下是农民的家。一棵大槐树下是村委会。村里有两条主街,村口有几棵高大的柿子树。
东郊口村有七棵古树。村民认为村里的七棵千年青檀是该村的代言人,犹如七位明星,因此,支持把东郊口村更名为“七星檀村”。包村干部叫来村党支部书记和老党员与大家见面。东郊口村是我市唯一的深度贫困村,在各级的帮扶下,如今已经脱贫,正向着全面小康大步迈进。
沿着山路,老党员把我们引到了一棵大树下。只见古树参天,葳蕤茂盛,铁骨铮铮。一行人从正午的烈日下拾级而上,来到大树下马上凉爽下来。大树下专门放置着一个木头凳子供人休息。
“这是其中的一棵青檀树,我们村一共四个角,每个角都有这样一棵古树。”老党员自豪地告诉我们。绕过山脚的石头小街、石头屋再往上走,我看到一排古庙,有四五座。暴雨曾经冲坏过一座,现在已经修缮好。
在远离城市的地方,这样一个有古树、古庙还有石头屋的村落,充满古朴、神秘的气息。
这三个村是殷都区300个村其中的三个。我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沐浴着跃进渠精神不断前行的小村庄。
结尾的时候,我想借用李好书老师的赋:“美哉!画廊雅展。太行千里列翠屏,漳河百转增潋滟。拥‘清凉’之苍郁,纵‘寿安’之奔放,采‘仙谷’之灵气,纳‘南海’之秀娟。”
美殷都,美在乡村,美在跃进渠,美在村民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