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文学
80年前,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照耀了那个火红的年代,广大文艺工作者主动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造了那个时代的一大批精品力作。
80年后的今天,《讲话》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照亮着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前进的方向。
1942年5月2日至5月23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阐明了文艺是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在《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他深刻阐述了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毛泽东指出:“有出息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这些振聋发聩的语言,对于今天的文艺创作者来说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重读《讲话》后,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去把控自己,才能使自己在这个时代创作出好的作品,也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第一,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双为”方针,确保文学创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坚持好“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双为”方针。在创作文学作品时,要摒弃浮躁,主动融入火热的、伟大的改革开放新时代,主动与社会主义新时代同频共振,满怀豪情地讴歌我们这个伟大时代,讴歌所有的创新、创造和新的伟大成果以及在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为新时代发声,为这个伟大的时代而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 为人民群众鼓与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针对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指出:“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为人民群众发声。在创作文学作品时,需多深入生活,扎根群众,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听懂他们的语言,感受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急所盼。既要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悯情感,也要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胸怀。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鲜活、接地气、有内涵、经得起历史和时间检验的文学力作。
第三,融入时代洪流,为时代而歌,创作精品力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从事文学作品的创作时,要更多地关注这个伟大的时代,关注在这个伟大时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所作出的一切创新、创造和为之所付出的一切艰辛努力。同时,把这些内容作为创作主题,作为创作主基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切合时代、有筋骨、有味道、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