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奇
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世界都有不一样的精彩。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这是文艺工作者必须始终铭记的信条。1942年5月2日至5月23日,党中央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80年前,毛泽东同志振聋发聩地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走过80年,这篇为中国革命文艺和新文艺发展确立了方向的文献如灯塔,穿越时空一直闪亮,照耀着我们在文艺创作的新征程上,以特有的骨气、个性、神采,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大我、实现价值,不辜负我们生活的时代和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
一
“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召开座谈会的目的是“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
生活永远比想象更丰富,生活永远比文艺更精彩。毛泽东同志深谙文艺之道,但他不是从文艺研究者、创作者的姿态上去谈文艺,而是以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来看待文艺与革命、时代、社会、人民的关系,由此讨论究竟应当“为什么人”和“怎样为”的问题。重温《讲话》精神,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让文艺工作者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文化选择和精神滋养。人民和生活对于创作来说,永远都是第一性的。与家国同心、为人民放歌,必须感情真挚、感情彻底、感情持久。其实,文艺创作是一种由感情支配的脑力劳动和情感张扬。对人民的情感深浅程度、真挚程度、持久程度,决定着文艺工作者在这条路上能走多远、走得多好。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在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的时代命题前,总有一种历史使命感萦绕我心。那就是为人性喜与悲、为时代鼓与呼、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矢志不渝坚定创作初心,承担起培根铸魂的光荣职责。作为伟大变革的在场者、参与者,伟大时代的观察者、书写者,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服务人民,勇于创新创造,坚守艺术理想,笃定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的恒心,把崇德尚艺作为一辈子的功课,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传世作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二
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旦有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便拿到了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金钥匙。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朱总司令的,一支是‘鲁总司令’的,即手里拿枪的军队和文化的军队。而文化的军队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命题。毛泽东同志明确表示,文艺工作者“必须和新的群众相结合,不能有任何迟疑”。重温《讲话》精神,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天职。
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有动人的故事。魂以何铸?文以化人,文以铸魂。文艺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走进人的内心,起到化人的作用。唯有那些真诚热爱生活、感恩人民的人,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人,他的作品才会有超越时空、震撼心灵的穿透力,引起强烈共鸣。歌德有一句名言,在创作中,“要是只能表达自己那一点点主观感情,他是不配称为诗人的;只有当他能驾驭世界和表达世界的时候,他才是个诗人”。那么,隐蔽在事件中的深刻意义何在?驾驭世界和表达世界的能力何在?它们就在时代的前沿,就在生活的深处,就在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所以,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是记录人民的创造,传承历史的智慧,展现时代的精神。这就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被名利迷惑,必须自觉抵制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低俗媚俗、粗俗庸俗,完完全全地融入当下火热的生活当中,用真挚的热爱、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以小题材写成大作品的功力获得群众喜闻乐见的功名,最终把追求光明和正义、美好和幸福的人们从精神上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三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展现这个时代的信仰之美、奋斗之美、崇高之美。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重温《讲话》精神,就是要赓续薪火,守正创新,多创作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历史是现实的镜鉴,一部长长的文艺史所诉之于世的一个真理,就是沉静生哲思、精构出佳作。从《楚辞》《离骚》《史记》《红楼梦》到《红与黑》《战争与和平》《老人与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它们之所以会成为名作并得以传世,其核心密码就在于它们的创作过程完全与功利思想不搭界,更没有被浮躁和焦虑之心所俘虏。鲁迅之所以能够成为鲁迅,就在于他的全部创作都在“为人生”并“改造这人生”。
古人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艺术创新中的每一步,其实都是在叩问内心,成风化人。要想抵达“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境界,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怎能不经受一番“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独上高楼”的寂寞和“望尽天涯路”的心灵苦旅?即使是“衣带渐宽”也心甘情愿,“人憔悴”也无愧我心“终不悔”。正如尼采所说,“其实人和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就越要向大地的最深处扎根”,只有以心志与情愫之真诚,深入地向大地“扎”下去,在创作实践中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用自己的坚毅和真诚博取生活和时代的内蕴与内质,掏心掏肺、至情至真地用功夫打磨出来的作品,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才有足够长久的生命力。
改造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离不开文艺佳作。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文学与艺术的发展,宏瞻是江河奔流、惊涛拍岸,轰然卷起千堆雪;细观则是飞珠溅玉、滴水见海,寂尔空寒万里秋。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古语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应该以传世之心的标准,笃志从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让文艺之花永远为人民盛开,争做这“非常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