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1年9月9日 星期

让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编者按

在8月20日至9月20日的“慈善月”活动期间,我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慈善公益活动,线上线下,吸引群众积极参与,互动交流。人人公益、指尖公益成为新时尚。新形势下,如何发挥慈善事业的第三次分配作用?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好公益活动?今天的时评我们一起聊一聊慈善事业。

以慈善力量为共同富裕“加油”

□邓 娴

8月20日至9月20日的“慈善月”活动期间,市慈善总会开展了“慈善一日捐”“99公益日”等活动,“99公益日”募集的善款主要用于灾后重建及为特殊困境人群提供慈善救助。“慈善一日捐”活动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病救助、抚孤、助学、助残、济困等慈善救助活动。

从线下到线上,慈善公益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公益慈善渐入人心,人人公益成为新时尚。尤其是在重大灾害面前,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捐助,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等将慈善公益的作用彰显得更为明显。为支援灾后重建,截至8月31日,市慈善总会累计接收救灾捐赠款物3.78亿元,很多志愿者、义工自发组织,连日奋战,将救灾物资装卸入库或转运发放。危急时刻,爱心人士、志愿者及时伸出援手,彰显了乐于助人、友善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

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助人为乐、扶危济困、仗义疏财、见义勇为等成语都是对向善行为的形象概括。时至今日,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也已消除了绝对贫困,但仍有需要给予特殊关怀的困难人群,这时,充分发挥慈善的力量,可以使他们更快地由弱变强。所以,我们要重视发挥以募集、自愿捐助和资助等慈善方式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分配,发展慈善社会公益事业,为乡村振兴助力,为共同富裕“加油”。

慈善事业是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事业。有能力的多捐款,能力小的尽薄力。我们还可以为残疾人、孤寡老人等困难人群提供生活中的志愿帮扶。如果没有财力、没有时间参与慈善公益活动,那么在生活中,如果遇到问路的市民、公交车上遇到行动不便的乘客、农产品滞销的农户,搭句腔、让个座、购买一些农产品也是友善的表现。勿以善小而不为,“微慈善”也是行善,也能营造社会的和谐。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慈善活动不仅有助于缩小差距、促进共同富裕,还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我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慈善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受赠方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可以增加捐助者的成就感、荣誉感。让我们积极参与慈善公益活动,在慈善新风尚中体验生活的美好。

合力打造网络公益新生态

□高 倩

通过答题支持公益,捐献开会时长做公益,捐运动币为学校足球队助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些网络公益项目让普通群众实现了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公益活动。人人公益、时时公益、指尖公益正在成为一种潮流。

借助互联网,公益事业插上了翅膀,为人们参与慈善活动开辟了新路径,让更多人可以快速了解到活动信息与求助信息,也让捐款变得更为便捷。据《中国网络慈善发展报告》统计,疫情防控期间,社会各界通过互联网募集善款18.67亿元,参与人次达4954万人,许多慈善服务在线上有序开展。不仅是在特殊时期,平时,网络公益也极具号召力,可以迅速点燃公众的参与热情,带动身边人行动起来,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公益的新风尚。

然而,互联网在助力公益事业大踏步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负面的声音不断传出。比如,一些募捐者被质疑利用公众的善心进行营销炒作。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公众的善心行不法之事,进行非法集资、欺诈敛财等。这些披着公益外衣的行为让人真假难辨,让参与者遭受了经济损失,令爱心蒙尘。

网络公益的低门槛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空间与网络公益是法外之地。要想打造健康可持续的网络公益生态,营造出相互信任、友爱互助的公益环境,职能部门必须扛起责任,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政策体系与监管机制;要亮明法律红线,对诈捐、骗捐等行为严惩不贷;还应创新宣传方式,在群众心里播下慈善的种子,引导网络公益守正创新,不断前行。

当然,网络公益组织与平台也应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对项目发起人严格审核,重视善款使用的监管,为参与者把好关,让爱心落到实处。现在有的网络公益项目启动后,平台会利用网络技术让公益活动变得更有效率、更加透明。当参与者成为监督者,明晰善款的使用情况与项目进展,就会对公益项目与平台更为放心,参与公益活动的动力也就更强了。此外,我们每个人在参与网络公益活动时也要擦亮眼睛,选择权威的平台与机构,发现问题及时举报,共同守护好网络公益的一片蓝天。

让好人义举引领最美风尚

□高 咪

一年一度的腾讯“99公益日”正式启动。腾讯微保推出“好人好保·志愿者无忧险”,通过慈善的方式为志愿者免费提供最高保额100万元的紧急救援保障,减轻志愿者在开展公益活动时的后顾之忧,完善公众应急中个体的福利保障。

志愿者作为传递爱心服务、弘扬向上向善精神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此次河南防汛救灾过程中,一批批志愿者逆行而上,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在抗洪一线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感人故事,传递着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在这些志愿者中,有每天只睡4个小时、连续接打电话上千个的郑州市水上救援服务热线志愿者牛振西,有放下碗筷、不顾休息、艰难行驶数公里把孕妇安全送到医院的天津蓝天救援队队员王金波……他们甚至有的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是却用最温暖的方式,为困难中的人们送去最感动、最温馨的帮助。让爱心传递爱心、善良遇见善良、坚强连接坚强,在暴雨中筑起一道铜墙铁壁。

志愿者的精神令人感动,但志愿者也需要呵护。我们知道,在暴雨救援中,危险时刻都可能发生,保护每一个志愿者的安全,落实完善的救援保障机制,才能真正让志愿者群体心里踏实、放心救援。今年9月刚施行的《浙江省志愿者奖励办法(实行)》,让志愿者享受到应该有的礼遇优待。相信,这一政策的实施会极大地增强广大志愿者的荣誉感和获得感,推动当地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

志愿服务有保障,爱心传递有力量。做好保障,我们的志愿者才能无后顾之忧,才能一心一意地投身爱心善举之中。我们也看到多地探索创新的慈善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地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活动也日益规范,社会救援力量显示出活力和动力。慈善事业让公益变得更有组织、有公信力、有监管、有效率。在全社会形成“公益共同体”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成为城市的一道美丽风景。

好人义举引领最美风尚。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践行善意、传递爱心是志愿活动的价值取向。让我们行动起来,参与公益、参与慈善,汇聚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画出爱的同心圆。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所有新闻(含图片)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