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晓凤
约马小新采访颇费周折,她总是临时爽约,有案件需要法官主持调解,有案件需要判后答疑……她的时间总是很紧张。
2013年结案335件,2014年结案388件,2015年结案429件,2016年结案349件,2020年结案392件。翻看资料,这样一组数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就算全年无休,基本每天都要办理一个案子,而每一个案子都需要准备案卷、开庭、调解、撰写法律文书、核对文稿等一系列流程,这或许就是马小新时间紧、语速快、走路快、思维快、行动快的原因。
“进入法院工作之前,我性子没这么急,但工作后,‘5+2’‘白+黑’是常态,而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是一个乃至几个家庭的悲剧,因此,我必须加快速度,提高工作效率。”马小新说,多年的从业经历让她见到了很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剧,她深知修复一层关系就可能挽救一个家庭,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因此,她在工作中抱定“只要有1%的调解可能,就要投入100%的努力”的决心,不断探索,总结出了“调解八法”和“四心四好”调解法。这两个根据自己长期办案经验探索出的方法被命名为“马小新办案法”,并获推广。
对于民事调解,马小新总是有着拦不住的热情和执着。“面对弱势群体,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心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马小新说。或许因为是女同志,面对当事人的时候,她的情感更加细腻,交流多了之后,便会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想问题,也往往能从他们不经意的只言片语中捕捉到他们的心意,揣测到他们的心理承受底线,以使调解峰回路转,最终调解成功。
当然,作为一名法官,仅有女同志的似水柔情、耐心细致是不够的,很多时候还要有男同志的风风火火、钢铁意志。
“能让老百姓跑一趟就办完事的,决不让老百姓跑两趟。”马小新说,在审理民事案件中,她始终坚持快审快结、多调解、高质量原则,广泛推广适用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简化审模式审理案件。快审快结有效减少了群众诉累,节约了诉讼成本,缩短了审理周期,真正做到了以效率促公正。
2015年1月,龙安区人民法院成立了以马小新名字命名的法官工作室,每年办案数量占全院办案数量的30%以上,调解率在50%以上,结案率在98%以上。2020年,该院又成立了马小新法官劳模工作室,发挥传帮带作用,推行速审模式。马小新带领的团队审理全院60%的民事案件,促进了审判集约、高效、优质运行,2020年结案率100%,首次实现该院未结案件零的突破。
在马小新心中,办的案子越多,对公平正义就有更多敬畏。让每一次裁判都经得起法理、事理、情理的推敲,是她作为一名法官所秉持的初心。对于当事人和工作,马小新做到信守承诺、恪尽职守,让每一起案件都经受得住考验,然而对于家庭来说,她却总是失约。丈夫患肝病已经20多年,她连最基本的陪护都做不到。在儿子成长的路上,她也总是缺席。对此,她满心愧疚,但丈夫却给予了她更多理解和支持,除了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外,还承担了几乎全部的家务以及接送孩子、参加学校活动、教育孩子的事务。
马小新说,作为一名法官,耐心接待每一位当事人,关心当事人的疾苦,诚心为当事人化解纠纷,关注群众司法需求,传递法治精神与力量,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是她进入法院以来不变的初心。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将把爱民护民奉于灵魂深处时时敬仰,把握当下、不负韶华,用奋斗书写无悔青春!”采访结束时,马小新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