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和排名首位的不可逆致盲性疾病,因其发病隐蔽,早期难以发现,被称为“盗走光明的小偷”。
早在2008年,为提高人们对青光眼的认识,世界青光眼协会(WGA)和世界青光眼患者委员会(WGPC)共同发起举办世界青光眼周(World Glaucoma Week),旨在透过一系列全球范围内的活动,提醒每个人定期检查眼睛(和视神经),以便尽早发现青光眼,为保护视力作出贡献。
2020年3月8日~14日是第十三个世界青光眼周,今年的主题是“视神经一张照,青光眼早知道”。
一、什么是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组与病理性眼压升高有关,威胁和损害视神经及其通路进而损害视觉功能的眼病综合征,主要分为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和先天性青光眼。在某些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如果眼压升高超过了眼球内组织所能承受的限度,将损害眼球内各组织,尤其是视神经,最典型和最突出的表现是视盘的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的特征性缺损、缩小。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视觉功能可能全部丧失,最终导致无法逆转的失明。
原发性青光眼包括原发开角型青光眼和原发闭角型青光眼。在原发闭角型青光眼中,又可分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眼科最常见的急症,它的特征有:1.发病年龄>50岁。2.易被情绪激动诱发(着急、生气、剧烈的情绪波动等)。3.易被用眼条件、环境、体位等诱发(长时间阅读、久处暗室环境、低头时间长等)。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特征有:1.忧郁(各种消极信息可令忧郁加重)。2.对医生依赖性强(有定期看门诊的规律)。3.需眼压监测、药物依赖。
二、如何管理青光眼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个人管理包括:1.情绪管理,知晓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学会释放和倾诉。2.诱因管理,防眼疲劳、调亮灯光、注意体位,准确佩戴矫正眼镜。3.风险眼管理,要注意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另一侧眼及有家族史的浅前房患者,备缩瞳药,必要时行虹膜周边造孔预防发作。
如何管理慢性青光眼呢?1.合理安排复诊频率。2.首选药物治疗。3.寻找疾病发作规律,以便及时就诊。
三、疫情期间青光眼患者如何就诊
疫情期间,青光眼不及时就诊或处置不当可导致不可逆盲,对于需来院就诊的患者,如何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患者和医护人员都应该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
第一,就诊前进行体温测量,配合采集病史,做到不隐报、不瞒报。准确登记身份信息和联系方式。对于体温异常等特殊病例,积极配合医院接诊流程。
第二,在等待就诊时,尽量不说话,和其他待就诊人员保持一定距离,避免聚集;就诊实行“一室一次一患”;要给医生提供真实详细的病史,包括是否有青光眼家族史,是否有近期发热、咳嗽或与疫区密切接触史等。
第三,在明确诊断后,需住院接受进一步治疗的,住院期间患者及家属需严格遵守医院的出入院及病房管理规定;坚持佩戴口罩,每日接受体温检测;在进行检查和诊治操作时,患者及医护人员均需佩戴口罩,做好防护,检查患者使用的仪器也要做到一人一消毒;注意每日病房保持空气流通并进行消毒。
第四,患者手术前再次明确是否有发热、咳嗽和身体不适等症状,积极向医护人员反映病情。
第五,住院期间,保持平和积极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诊疗活动,并理解疫情期间医护以及对患者和家属要求的防护措施。
四、青光眼患者需进行哪些检查
查眼压:尤其是测量24小时眼压波动曲线,对疾病诊断、指导用药和疗效评价非常重要。
查房角:通过房角检查,明确房角的开闭状态以及房角的发育、色素、粘连等情况。
查视野:有无视野缺损或视野缺损的发展情况,可以帮助判断视神经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判断治疗效果。
查眼底:眼底或视神经OCT检查见到特征性视盘凹陷萎缩、神经纤维层缺损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一张视神经的照片就可以较直观地看到视神经的形态及杯盘比的情况,对早期青光眼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视力、屈光状态、瞳孔、前房等都是需要详细检查的项目。
总之,青光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忽视青光眼,没有及时就诊,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青光眼的治疗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需要患者与医生紧密合作,一起努力防御这个盗取我们视力的“小偷”,从而保住我们的视力。
(安阳市眼科医院青光眼学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张祎草,住院医师李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