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邱 峰
近段时间,安阳县(示范区)高庄镇桑园村的红薯火得一塌糊涂。从日出到日落,来地头买红薯的顾客络绎不绝,一天收获1万余公斤红薯都供不应求,只好实行限购。
桑园红薯到底有啥过人之处?11月11日,记者走进桑园村一探究竟。
8时许,天气虽然清冷,但桑园村红薯地里却热火朝天。收获机开过,饱满的红薯不断从土里翻出来,20余位农民紧随其后,麻利地将红薯择好、装袋。田边,等着买红薯的人早已排成长队。刚收的红薯一经称重便立即被人抢购一空。
“我们的红薯这么受欢迎,得益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桑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袁治国自豪地说。桑园村位于光明路东,离市政府四五公里远,是绕城绿色生态农业经济环的重点区域。
“近年,有着长寿食品、减肥食品美誉的红薯越来越受青睐。其中,龙薯9号、西瓜红等优质品种口感极桂,十分畅销。”袁治国说。
然而,龙薯9号、西瓜红等优质品种红薯必须有专业技术保障,靠规模化、机械化才能种好。由于前期投入大、风险高,这些品种在我市几乎无人种植,市场上供应的全是外地货。
“本地有需求,却没人种,这不就是商机吗?”袁治国哈哈一笑说。
2018年秋天,袁治国带人奔赴山东、江苏考察学习,将优质品种红薯种植技术带回了村。今年5月,桑园村投入26万元购买了起龚机、覆膜机、拌药机、杀秧机、收获机,在集体流转的20公顷农田里种下了龙薯9号、西瓜红等品种的红薯。
为进一步保障红薯产量和质量,桑园村聘请山东的红薯种植专家定期来地头查看长势、指导技术,做好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如今,该村不仅红薯丰收了,而且培养出自己的种植专家。
走进红薯地,几位顾客正在查看红薯的品质。他们顺着秧子稍一拨土,一块块大小适中、形状美观的红薯便露了出来。顾客们捡起红薯,削皮品尝后连连点头:“别说,还真甜。”
县里的农产品经纪人李有太捧着桑园红薯如获至宝。他激动地说:“西瓜红特别畅销,咱本地终于种出来了,我不用去河北、山东进货了,运费能省一两千元哩。”
聊起红薯,李有太门儿清。“现在,普通红薯的市场行情已经不行了,只有西瓜红、龙薯9号等口感好的优质品种才受欢迎、有钱赚。我刚才尝了尝,桑园红薯味道真不错,不亚于河北、山东一些大基地种出的红薯。”李有太摇头晃脑地说。
听了李有太这位行家的评价,周围的顾客争相回地头排队买红薯。
“50斤一袋,咱买1袋就够吃了。”从殷都区赶来的刘大爷跟老伴儿商量。
“那怎么行?”老伴儿眨眨眼,精明地说,“这红薯便宜,咱多买些,回去给儿女分分。”
这位老伴儿真识货。西瓜红红薯在超市里售价每公斤6元,地头价每公斤3元,桑园村却每公斤只卖1.4元。
“今年,我们不图银子图吆喝。”袁治国俏皮地说。为尽快打开销路、打响名气,桑园红薯采取了薄利多销的策略。扣除种植成本、土地流转费,每公顷土地的红薯能赚1.5万元。
物美又价廉,顾客自然多。桑园村农民7时开始下地收红薯,不少买主6时就来到地头排队登记。目前,20公顷土地的红薯已销售90%。
为了让更多群众了解桑园红薯,桑园村利用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扩大影响。县里、镇里不少干部职工也利用自己的人脉,积极为桑园红薯打广告。如今,桑园红薯已是小有名气,各县区都有人前来购买。
“明年,我们要力争推进桑园红薯品牌化。”袁治国说。农产品有没有品牌,价格区别很大。“等桑园红薯成为品牌、名牌后,可就不是现在这个价格喽。”袁治国自信地说。
采访结束后,记者走在田间小道上,只见一辆辆汽车、三轮车匆匆向红薯地头赶去,其中一辆车里还传出催促声:“开快点,去晚了咱就排不上号、买不着红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