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振山/口述
本报记者 张晶宇/整理
时间:10月7日
地点:安丰乡渔洋村
龙振山,1946年2月出生于安阳县安丰乡渔洋村。他从小痴迷于文物收藏和研究,后创办“渔洋文化遗址博物馆”,供游客免费参观。他被人尊称为古村落“土博士”。
他是一位“传奇”人物:第一个发现了曹操墓在西高穴村;参与编写村志,记载了绵延数千年的漳河沿岸的文化史;获评第一届“2005年度感动安阳”十大人物、2013年全国第六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
俺是土生土长的渔洋人,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当过村办学校的老师,1963年开始从事农村会计工作,后来成为村党支部副书记。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少年到白头,俺花了30年去搜集这些“破砖烂瓦”,不为了卖啥钱,也不能发啥财,就是兴趣爱好。为搜集和研究这些宝贝,俺倾尽所有精力和全部家产,经岳城、历磁县、上邯郸、走临漳、访邺城、过漳河、跨洹河、登太行,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鞋子破了就赤脚翻山越岭,走遍了豫冀两省漳河两岸的山山水水。俺没有外来经济支持,农闲时沿着漳河上下十多里路不知徒步往返了多少次,去考察遗址分布情况,拾掇村前村后“一文不值”的残陶碎瓦。俺想利用这些东西给渔洋“写”一部历史。
从无意识到主动收集,从业余兴趣到痴迷境界,俺受过质疑,遇到过困难,可是俺对渔洋文化充满热爱,俺想在有生之年把历史弄清楚,然后向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写调研报告、提建议,也算是俺作为一名党员对国家作点贡献。
俺在渔洋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边耕耘一边从事业余考古,30年来搜集了3000多件文物。就时代而言,自仰韶文化开始,经历龙山文化、下七垣文化、商、西周、东周、秦、汉、南北朝、隋唐、宋、元,直至清末民国,能看到渔洋跨越6000年不断代的村落文明史。
记得在1973年年末,俺到安阳市博物馆参观古钱币展览,对考古产生兴趣,随即拜访了举办那次展览的谢世平先生。在此后的交往过程中,俺开始对古钱币进行研究。
俺在1974年偶然拾到一块商代陶坯,并在村庄临漳河处发现了很多类似的陶片。为了弄清它是啥朝代、有啥考古价值,俺就到安阳市博物馆请教了专家。从此,俺开始了30多年的文物搜集考论和整理工作。
那时候的西沟渠还没有治理,一下雨河沟里就能冲刷出很多“宝贝”。别人一下雨都往屋里跑,俺踩着泥路往河沟里钻,14块贝币就是从一具尸骸里扒拉出来的。还有一次,一辆铲车用铲斗把我送到高处,让俺挖出了个陶器残片,拿到手里一看,上面有个字儿,也就是我现在最喜爱的收藏——刻有“鼓”字的陶口沿。俺欣喜若狂,直接在3米高的地方蹦了起来,那种兴奋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由于当时知识匮乏,俺亟须吸收大量知识满足自己刨根问底的钻研。1987年,俺买了人生中第一本专业类书籍——《工农兵考古基础知识》。此后,俺挣的钱大都买了书。1987年的那本《甲骨文字典》花费了俺当时半年的收入。
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陶器、古钱币、地方志。
1990年,安阳县将渔洋村列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在俺的影响下,村民渐渐有了保护文物的意识,也为自己村庄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到自豪。2003年,俺在《华夏考古》上发表了《鲁潜墓志及其相关问题》的论文,对于曹操墓的具体地点进行了考证,震惊了国内学术界。
唐际根博士在2004年3月发现了渔洋村6000年不断代的村落文明史, 后来提出了“龙振山效应”。那时也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对渔洋村的关注,爱好者纷至沓来。
刚开始,这些文物就堆放在一个个纸箱子里。慕名来的人多了,俺就找来很多档案盒,将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摆放在档案盒里。后来,家人腾空了西厢房,将两根木棍楔到土墙上,上面担个板子,就成了渔洋文化遗址文物保护所,开始对外展示。俺担任所长。随着来渔洋村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俺产生了办一个正规展览馆的想法。
有一次,趁安丰乡的乡干部来参观,俺把自己的想法提了一下。没想到过了几天,乡政府就安排人给俺送来10个铝合金玻璃柜。俺精心挑选了千余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陈列在玻璃柜里供人们参观,博物馆也从西厢房挪到东厢房。
渔洋村曾作为商道码头繁荣一时,后来成为经济落后的小村庄。这两年,渔洋村充分利用和开发村里明清古建筑、文化遗址等资源,和周边邺城、西门豹祠、曹操高陵一起形成了文化旅游带。今年年初以来,渔洋村更热闹了,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村里参观,俺这个展览馆是游客的必来之地。
耕且读,是快乐的源泉。30年来,俺扎根故土渔洋,生活虽然清贫,但精神很富有。虽然今年已经74岁了,但是俺对古村悠久历史的自豪、对故土的热爱与日俱增。守望着生养俺的土地,对于渔洋文化的自信让俺充满激情。现在捡不到啥文物了,俺就开始研究和修复文物。俺这个展览馆经过几次变化,终于要走向正规了。这次省里给俺拨了200万元建设博物馆,现在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开始,马上要进行工程招投标,预计明年博物馆就能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