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晓凤
2020年是我国全面脱贫的决胜之年,龙安区始终扭住产业扶贫的“牛鼻子”,因地制宜,以党支部为主体、合作社为平台、党员为先锋队、群众为主力军,创新产业模式,将贫困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条上,充分激发贫困村和贫困户内生动力,实现了产业加快发展、贫困群众加快脱贫的良好态势,奏响了脱贫致富的新乐章!
深入调研 亮出扶贫“秘籍”
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良好的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就不可能肩负起产业脱贫的神圣使命。
贫困村、贫困户到底有多少?为什么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该用什么样的举措让他们甩掉“穷帽”?该以什么样的产业模式让他们过上殷实富裕的生活……这些问题成为摆在龙安区面前的一个大课题。由此,区委区政府在全区着力开展了脱贫攻坚基层大走访大调研活动。
“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我们要牢固树立‘产业第一’的理念,着力把贫困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真正让贫困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8月14日,善应镇党委书记程晓彤说。
一次次的座谈会、一次次的对接咨询、一回回的走访调查……紧锣密鼓,陆续展开。
各村责任组逐村、逐户、逐人进行调查走访,精准识别有劳动能力且具有发展产业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根据贫困户发展要求和帮扶需求,找准症结、靶向发力、因户施策,由各帮扶干部依据户情,为贫困户制订脱贫计划,确保产业帮扶到村、到户、到人。
创新模式 助力脱贫致富
位于善应镇的黑玉村,地处丘陵浅山区,道路崎岖。
路不好走,村里地也不平,耕地只有80公顷。黑玉村村民之前一直依靠本村煤炭资源生活,但随着产业政策调整,村煤矿于2011年全部关停,村民没了收入,只能外出打工。
没有良好的地质条件,缺乏相关产业支撑,如何脱贫呢?2018年8月,区委组织部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到洛阳栾川学习后,村党支部制订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致富的计划。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指导下,先后两次组织党员、群众代表赴洛阳常袋镇马岭村、陕西韩城学习花椒种植,反复对花椒品种、市场等进行可行性论证分析,最终把主意打到了种花椒上。
“说干就干,我们用了40多天时间,将123亩集体用地收回,成立黑玉村经济合作社,种植花椒120余亩,3年后花椒结果,每年能带来收益40余万元。”黑玉村党支部书记袁秋英介绍,为了让花椒3年生长期间也能有收益,让群众利益最大化,在种植上,村里创新了花椒套种红薯的种植模式。“我们现在光种红薯也挣了15万元,带动了100余名群众就业。”袁秋英说。
“村里安排锄地、干点杂活儿,工作强度不大,既能和大家聊天,又能挣钱。”贫困户窦扬成说,他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不能外出打工,一度十分苦闷。“村里帮我进行了慢性病鉴定,还给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如今,我又能在扶贫基地上班,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窦扬成说。
“今年,我们争取了上级投资180万元的扶贫项目,建设红薯和花椒加工厂、大型地窖等设施,拓宽产业链条,打造属于黑玉村民自己的品牌。”袁秋英说。
黑玉村的发展只是善应镇深挖特色、打造品牌、壮大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善应镇紧紧扣住“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竞争力强”的扶贫产业大做文章、做大文章,突出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思路,打造品牌效应,完善产业扶贫项目,形成多极支撑的扶贫产业体系,推动贫困人口全部嵌入产业发展链条。
优化结构 激发内生动力
输血不如造血,产业发展是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核心支撑。秉持这种理念,在推进精准扶贫中,善应镇鼓励贫困户通过自主发展产业、入股新型经营主体等方式,多渠道增收。
“三仓苹果是沿小南海水库的一大特产,也是在安阳果品评优博览会上荣获金奖的品牌。因为我们这儿海拔高、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苹果具有个大、色红、汁多、味好的特点,深受广大客商欢迎,产品供不应求,已成为农民群众致富增收的‘摇钱树’。”在三仓村苹果种植基地,该村党支部书记武太富高兴地说。
“以前种苹果都是自己瞎捣鼓,现在好了,镇上、村里会定期请专家来给我们免费培训,手把手教技术,帮助很大。苹果质量和数量提高了,收入自然也跟着上来了。”正在园内套袋的果农对记者说。
据了解,三仓村以整村苹果体系为产业支撑,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打造扶贫产业基地,培育新型职业果农,提升品牌优势。2020年5月,“三仓苹果”有了正式“身份证”,领到了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洹上三仓”商标注册证,为三仓80万公斤苹果披上了“金衣裳”。带动中城、西方山等村在国办消费系统注册3家带贫合作社,在河南农购网上架苹果、红薯、粉条、红薯粉、核桃等11种扶贫产品。
产业扶贫离不开科技支撑,善应镇各村党支部充分发挥“组织力+发展力”,深度链接产业与贫困户利益,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让贫困群众学得会、用得上、能致富,实现贫困群众高质量就业。2020年,全镇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符合条件的234名贫困人口实现全部就业,其中,通过技能培训,公益岗就业76人,自谋灵活就业14人。
数据让人欣喜,成果催人奋进。如今的龙安区正以产业扶贫为契机,努力将资源转化为发展经济的动力,让不断升温的各项产业成为推动村民脱贫致富的强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