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滑县新闻·广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四间房镇:

积分当钥匙 打开乡村治理新格局

大吕庄村干部为志愿者兑换生活用品(薛润璞 摄)

□本报记者 姚晏宏 特约记者 徐淑霞 通讯员 侯文静 周硕

11月18日,记者在四间房镇高寨村老年助餐服务中心看到,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忙着择菜洗锅、清扫院落。阵阵饭菜香里,老人围坐谈笑,脸上充满幸福笑容。

“家里就我一个老婆子,孩子在外上班总担心我做饭不安全。现在助餐点既干净又离家近,还有这么多人陪我聊天解闷,日子越过越舒心!”80岁的李风叶话语里满是感激。

志愿者温暖的陪伴不仅填补了老人的情感空缺,还为老人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解决了就餐难题,带来了“舌尖上的幸福”。而志愿者的这份付出又能按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正是这小小的积分,让高寨村乃至整个四间房镇的群众,从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变成了事事关心的主人翁,激活了乡村治理的一池春水。

近年来,四间房镇通过创新“党建+积分”治理模式,把日常村级事务纳入积分体系,引导群众变被动等靠为主动参与,找到了一把破解治理难题、凝聚民心力量、引领文明风尚的“金钥匙”。

建阵地 定标准

积分搭台聚民心

“一分钱没花,靠参加村里劳动攒的积分,换了牙膏、洗衣液,还有食用油。”西呼村村民单廷恩提着兑换的生活用品,从村党群服务中心出来时笑容满面。

这背后,是四间房镇“党建+积分”模式的扎实落地:依托各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积分超市,建立“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机制,再结合村情制定积分细则——把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等20余项村级事务,分类制定评分项目、明确积分标准,根据参与村务管理次数、工作轻重程度及所作贡献取得成绩名次等,细化成1分、2分、3分、5分、10分等不同分值,干得多、贡献大,积分就多。

截至目前,全镇累计发放积分卡超2万张,总积分逾5万分。“以前村干部喊破嗓子,群众也不愿动;现在挣积分能换实惠,大家主动抢着干。”四间房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秦玉洁说,积分制让“村里事”变成了“家家事”,基层治理的合力一下就聚起来了。

焕新颜 护环境

小积分改大面貌

“以前家门口堆杂物,街边杂草比人高,现在清理干净能换积分,住得舒心还得实惠,谁不乐意!”大吕庄村村民刘自娟的话道出了积分制给人居环境带来的变化。仅半年多,她凭着庭院整洁、清理垃圾死角、参与村内项目建设,攒了50多分,换了洗衣液、小米和面粉。

四间房镇党委副书记张玉良介绍,该镇把积分制与人居环境整治深度绑定:主动扫房前屋后、清杂草污水、参与公共区域清洁,都能得积分。村民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还主动当起督导员,制止乱扔垃圾行为。今年,全镇已清理350多处垃圾死角,建了2处小游园,乡村“颜值”节节攀升,曾经的“脏乱差”变成了如今的“洁净美”。

抢秋收 防火情

积分暖心解民忧

“三秋”遇“连阴雨”,秋收成了群众的“心头急”。四间房镇迅速组成26支“三秋”志愿服务队,把“秋收抢收”纳入积分重点项目,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拔花生、运粮归仓、播种小麦,并以此赚取积分。志愿者冒雨下田,帮收帮种,累计兑换“秋收秋种”专项积分5000余分。

“帮乡亲解难,还能拿积分,我们肯定积极!”志愿者陈言发拿着积分卡笑着说。

面对秸秆禁烧难题,镇里又推行“积分+网格化”:网格员定责任区,村民报名值班巡逻、宣传政策、清运秸秆,都能获得对应积分。村民从“被管理者”变成“守护蓝天的哨兵”,既守住了禁烧防线,也护好了粮食安全。

强激励 树导向

积分考核评先进

“我入党后,打扫卫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宣传移风易俗,攒了不少积分,排名靠前——积分还是发展党员的参考呢!”大吕庄村预备党员王守华高兴地展示着自己的积分卡。

四间房镇把积分当成入党把关的“硬标尺”。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表现”、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为村建言献策,都量化成积分。评优时,积分高的优先。

“付出有回报,大家干事更有劲。积分制是乡村治理的‘绣花针’,也是凝聚人心的‘同心结’,它连着民生需求,连着文明追求,更连着乡村振兴的蓝图。”四间房镇党委书记张国强说,“我们将持续优化积分细则,拓展‘积分+’应用场景,让更多村民在‘挣积分、兑实惠、争先进’中增强主人翁意识,让‘小积分’持续撬动‘大治理’,为和美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