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内黄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种植产业规模化 生姜拓宽增收路

生姜喜获丰收

□本报记者 王晓楠 文/图

11月14日,豫北大地寒意渐浓,内黄县二安镇的规模化姜田、高堤乡袁庄村的小黄姜基地和楚旺镇前尹王村的特色种植园里,饱满的生姜迎来了丰收的季节。姜农们忙碌的身影、农业机械的轰鸣共同奏响了“小生姜撬动大产业”的增收乐章。

规模种植筑根基

丰产丰收稳收益

“今年靠生姜种植收入了40万元。”二安镇姜农张明广的笑容里满是收获的喜悦。作为种姜“新手”,他从栽种到销售全程享受合作社的跟踪服务,“零基础”也实现了高收益。在二安镇的生姜种植基地,大型收获机械来回穿梭,姜农们分工协作,捡拾、去土、分拣、装筐,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

二安镇地处卫河两岸,半沙质土壤渗水性好,水质优良,为生姜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产出的生姜块大饱满、色泽鲜亮、辣味浓郁,凭借过硬品质深受市场青睐。近年来,该镇以党建为引领,将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动生姜种植从散户经营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型。有着8年种姜经验的李刘军,不仅自家种植15亩生姜,还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建成可容纳280多万斤的储存窖,通过科学储存延长供应周期,待春节前价格上涨后上市,进一步提升收益。

如今,二安镇生姜种植规模持续扩大,今年已带动周边100多户群众发展种植400多亩,年总产量600多万斤,为种植户带来8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规模化种植不仅让姜农实现了丰产丰收,更形成了“抱团发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格局,为产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姜块”带动“大就业”

家门口增收暖民心

“我60多岁了,在这里干活6个月,一天挣200元,一年能收入3万多元。”在二安镇生姜合作社的分拣现场,工人张国建一边麻利地装姜一边说道。在高堤乡袁庄村的小黄姜种植基地,村民尚素社也有着同样的获得感:“农闲时来剪枝、装箱,一天能挣七八十元,既不耽误接送孩子,又能补贴家用。”

生姜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种植户腰包鼓起来,更带动了周边剩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袁庄村流转30亩土地发展小黄姜种植,通过科学管理实现高产优质,预计今年亩产可达6000斤至8000斤,每亩纯收入数千元。基地日常需要4~5名固定工人负责除草、浇水、施肥等田间作业,采收高峰期每天用工量更是达到20~30人,有效吸纳了本村及周边村庄的农户就业。“在家门口打工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比外出务工方便多了。”在基地工作一个多月的李大姐不仅学到了种植技术,还增加了家庭收入,言语间满是满足。

前尹王村的20亩生姜基地同样成为就业“蓄水池”。采收期间,村民们纷纷参与刨姜、去泥、分拣等工作,在田间地头实现灵活就业。生姜产业从种植、管理到采收、储存、销售的全链条,为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村民提供了多样化就业岗位,让大家足不出村就能挣钱增收,真正实现了“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延链提质创品牌

乡村振兴添动力

“我们持续加大生姜产业扶持力度,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着力提升附加值,让生姜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疙瘩’。”二安镇党委书记刘相飞的话语,道出了内黄县推动生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在前尹王村,村“两委”结合本村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水源充沛的优势,年初引进优质生姜品种,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全程指导整地、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工作,采用科学密植、滴灌灌溉等标准化技术,实现生姜品质和产量双提升。“今年技术到位,生姜个头大、肉质嫩,收成可以。”技术指导员关献峰捧着饱满的生姜,喜不自胜。

产业要长远,延链提质是关键。内黄县各乡村纷纷布局产业链延伸和品牌打造,为生姜产业注入持续动力。袁庄村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扩大小黄姜种植规模,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引进深加工技术,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前尹王村则计划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优化品种结构,探索初加工、精加工路径,打造本村生姜特色品牌,让“小生姜”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大产业”;二安镇更是持续发力,通过推广优良品种、提升种植技术、完善储存设施,推动生姜产业从“种得好”向“卖得好”“效益高”转型。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单纯种植到产加销一体化,内黄县的生姜产业正逐步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的跨越式发展。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内黄县正以生姜产业为支点,撬动乡村发展新格局,让更多群众在特色产业发展中共享红利,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