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内黄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科学种植 产销两旺 16万亩蔬菜稳保居民“菜篮子”

胡萝卜喜迎收获季(尹明晓 摄)

□本报记者 王晓楠

初冬时节,内黄县的田间地头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繁阳街道的露地娃娃菜青翠欲滴,亳城镇的大棚西红柿挂满枝头,梁庄镇的越冬黄瓜正蓄力生长……作为豫北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内黄县当前蔬菜在田面积达19.6万余亩,其中16万亩秋冬蔬菜将从11月起持续供应至翌年2月,为区域“菜篮子”稳定提供坚实支撑。为确保蔬菜生产提质、产销畅通,内黄县蔬菜生产服务中心多措并举,以技术护航、科技赋能、产销联动三维发力,推动秋冬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耕细作

筑牢生产“压舱石”

“夏季高温闷棚能有效杀灭土壤病菌,定植后要注意控制棚内湿度,预防疫病发生……”在马上乡秋延大棚辣椒种植基地,县蔬菜生产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正“手把手”向菜农传授田间管理技巧。秋冬蔬菜生产周期长、易受气候影响,技术保障尤为关键。内黄县早部署、早行动,将技术服务贯穿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等全流程。

在育苗和定植前期,县蔬菜生产服务中心组织技术骨干深入育苗企业和设施蔬菜种植区,重点指导夏季育苗技术和高温闷棚作业,通过物理杀菌方式为土壤“排毒”,从源头减少病虫害发生。针对秋延设施蔬菜定植后的管理难点,技术团队建立“每周下沉”机制,常态化开展田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安全用药等指导服务,通过现场教学、发放技术手册、集中答疑等形式,帮助菜农解决实际问题。

为弥补县级技术人员不足,内黄县构建“县级专家+乡村技术员”的多层级服务网络。全县73名蔬菜农民技术员分布在各蔬菜主产乡村,每月定期参加县蔬菜生产中心组织的技术培训,及时更新种植知识,再将先进技术精准传递给周边菜农。“以前种辣椒总担心病虫害,现在有技术员上门指导,还学会了绿色防控技术,不仅蔬菜长得好,用药也更安全了。”马上乡菜农王师傅拿着刚采摘的辣椒笑着说。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服务,既保障了秋冬蔬菜稳定生产,也显著提升了菜农的科学种植和安全用药意识。

科技赋能

激活产业“新引擎”

为推动秋冬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内黄县坚持“科技兴菜”理念,积极对接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育种企业,持续引进推广优质新品种和先进新技术。

今年秋季,内黄县成功引进螺丝椒、高品质西红柿、耐寒娃娃菜等蔬菜新品种,在马上乡、东庄镇建立示范种植基地,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宜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为菜农调整种植结构提供参考。在技术推广方面,大棚遮阴、水肥一体化、自动放风、集约化育苗降温等先进技术在秋冬设施蔬菜生产中广泛应用,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还实现了节水节肥、提质增产的双重效益。

“以前浇水施肥全靠经验,现在用水肥一体化设备,按比例精准供给,蔬菜长得匀、品质好,每亩地还能节省水费、化肥钱100多元。”亳城镇西红柿种植户李大姐说。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让内黄县秋冬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双提升,既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也让菜农的腰包越来越鼓,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精准对接

打通产销“快车道”

“通过产地价格信息群,我提前了解到今年娃娃菜的收购价,与大型商超直接对接,销路不用愁,还能卖个好价钱。”繁阳街道种植大户张大哥望着丰收的娃娃菜,心里乐开了花。蔬菜丰产能否丰收,产销对接是关键。内黄县聚焦“卖得好”目标,多措并举搭建产销桥梁,确保蔬菜流通顺畅。

县蔬菜生产服务中心通过召开产销座谈会、市场调研等方式,精准掌握市场需求动态,建立“外地客商+本地经纪人”“种植大户+大型商超”两大对接渠道,分别组建经纪人销售群和蔬菜种植大户群,促进供需双方精准洽谈、直接交易,减少中间环节。同时,在全县设立7处内黄蔬菜产地批发价格信息采集点,每周定期发布县域内各类蔬菜收购参考价格,让菜农和收购商及时掌握市场行情,实现明码标价、公平交易。

“以前收购蔬菜得四处打听价格,现在有了参考价,心里有底了,与菜农谈合作也更高效。”来自郑州的蔬菜收购商陈老板说。畅通的产销信息和对接渠道,不仅解决了菜农“卖菜难”问题,也为外地客商提供了便利,形成“产得出、销得畅、价公道”的良性循环。此外,针对日光温室越冬黄瓜等即将上市的品种,县蔬菜生产服务中心已提前对接外地市场,制订销售预案,确保蔬菜上市即热销。

从田间到餐桌,从技术到市场,内黄县以务实举措保障秋冬蔬菜生产供应。16万亩蔬菜不仅是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更是守护群众“菜篮子”丰盈的民生根基。下一步,内黄县将持续聚焦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不断强化技术服务、深化科技赋能、优化产销对接,让更多优质蔬菜端上百姓餐桌,为乡村振兴注入更持久的产业动能。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