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万里
风是一点一点开始凉起来的,毕竟时令已近中秋。空气中不时还夹杂着一股香甜的气息,深嗅一口,原来是街面点心铺里烤月饼的味道。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从何时传下来的,没有人跟我讲过。记录南宋临安当时风貌的《梦粱录》说到了王孙公子登轩玩月,酌酒高歌;铺席之家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那时候的月饼已经成为面点,但中秋节的团圆席上,还没有成为一种象征。当时中秋食品主要以吃蟹为主。明朝万历、天启年间太监刘若愚所回顾当初宫中事的《酌中志》是这样写的: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八月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馈送。至十五日,家家贡月饼、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饮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饼,仍要放在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现在也许是自己真的老了,开始喜欢这种腻腻的甜味了。我打记事起,我们家里就很穷,但每到中秋节,父母总能给我们每人分一牙月饼吃,那圆圆的月饼用草纸包着,上边还有一张红封写着“欢度中秋”四个字。
我娘喜欢吃月饼,但她从不舍得在中秋节前买,她觉得月饼太贵了,不划算。若是实在没钱买月饼了,她就会给我们蒸像月亮一样圆的枣糕吃。我们家院子里种有一棵枣树,枣又红又甜,娘等枣熟了摇下枣,除了蒸枣糕给我们吃外,就是当零食慰劳我们贫瘠的味蕾。过了中秋节,她才会上街买那些减价的月饼让我们大快朵颐。那时的月饼似乎只有一种馅儿,五仁馅儿,里边有冰糖、青红丝、桂花、花生、芝麻。我娘偏爱甜食,每每发现有一块冰糖,便急忙抠下来,即便我是在睡梦中,也会偷偷塞进我的嘴里,于是我的梦也充满了甜蜜。因为她的遗传基因,我也喜欢吃甜食。那个时候用小手托一小块月饼,日子幸福得就能滴出蜜来。
1989年农历八月初十,我有了一生最为宝贵的作品,我的宝贝,我给他起乳名叫“红月亮”。
婆婆家添丁进口,我们又是长子长孙,四世同堂,好一个阖家团圆。八月十五那晚,我们家自是张灯结彩,家宴丰盛。那天妈妈也派弟弟送来了她蒸的大枣糕,中间还用红枣拼成福字,很是吉祥。
无疑那个中秋节是难忘的,是欢乐的,是团圆的。哺育儿子的时候,我感受到自身生命的枯萎和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如今,我的孙子锅巴已经6岁了,这是一条生命的长河。这一生能聚在一起是多么美好的缘分啊!
突然想起张孝祥的词《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这个秋天多雨,晚上的夜空就没了月亮。但,在我的心中一定有一轮明月高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