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深化法治实践 筑牢强市根基

□杨彬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出发,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出新的重大决策部署。安阳市积极响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始终坚持将法治政府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为加快推动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建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安阳市法治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建立全市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清单制度,通过组织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讲座、培训、研讨等形式,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走深走实。二是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更加有力。安阳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制订并印发《安阳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明确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首要原则,党员干部法治素养和依法办事能力显著提高。三是法治服务保障大局作用充分彰显。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擦亮“安阳最安心”营商服务品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四是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通过强化庭审功能、完善证据规则等措施,案件审理更加公开透明,严格执行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执法规范化、透明化水平显著提升。

在总结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安阳市法治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短板,比如法律规范体系尚待完善,法治实施体系有待增效,法治监督体系亟须严密,法治保障体系仍需夯实。为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全面推进法治体系完善工作。

坚持立法先行,深化立法领域改革。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优化立法顶层设计,始终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严格执行重大立法事项向党委请示报告制度,确保立法工作紧扣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推进科学民主立法,完善立法专家顾问制度,吸纳法学学者、行业专家参与立法论证,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动态评估机制,提高基层群众在立法过程中的参与度,完善地方立法后评估制度,及时提出“立改废”建议,并探索建立立法后第三方评估制度。强化重点领域立法,注重通过“小切口”立法解决实际问题。

聚焦高效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完善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加强政府立法审查。健全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全面梳理行政规范性文件,建立动态清理机制,及时废止与上位法冲突、不适应发展需求的文件,大力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推行“工作内容简明化、执法行为规范化”工作模式。提升行政执法效能,建立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所队联动”工作机制,推广“轻微免罚”“首违不罚”等柔性执法方式,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在执法过程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强化行政权力制约监督,构建市、县、乡三级联动协调监督工作机制,推行执法行为全程留痕、可回溯管理,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及时处理群众投诉举报,形成行政权力监督闭环。

强化制约监督,健全公正司法体制机制。加强制约监督是实现公正的重要保障。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员额法官、检察官动态管理机制,明确司法人员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建立类案强制检索制度,统一裁判尺度,减少“同案不同判”现象,持续推进司法绩效考核改革,避免单纯以办案数量论绩效,加强司法职业保障,完善法官、检察官职业风险保障制度。构建高效司法权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扩大简易程序、小额诉讼程序适用范围,加强智慧法院建设,运用技术手段实现案件智能分案、类案推送。加强司法制约监督,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建立案件质量评查常态化制度,对重点案件、信访案件进行专项评查,强化外部监督,扩大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选任范围,提升群众参与度,构建司法信息公开平台,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突出标本兼治,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加强全民普法教育,创新普法形式,运用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提升普法吸引力,针对青少年、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开展精准普法,打造法治文化品牌,深化“法律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活动,推动形成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推广“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扩大法律援助范围,降低援助门槛,为弱势群体提供优质法律服务。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规范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制定程序,引导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制定行业规范、参与社会治理,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现县(区)有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乡镇(街道)有工作站、村(社区)有工作室的全覆盖。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眺望前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为目标,我们必将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法治新篇章,为强市建设注入强劲法治动力,为人民幸福生活构筑坚强法治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安阳市委党校)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