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星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极具历史穿越感的城市,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是我们肩负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
殷商盛地 文字之都
安阳是殷商文化的发祥地和重要承载地。殷商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华夏文明形成的关键环节,为后世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殷商时期上承夏朝,下启西周,处于中华文明从早期起源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为后世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政治方面,殷商时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如内外服制度,这种制度模式对后世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形成提供了借鉴。在经济方面,殷商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较大发展,尤其是青铜铸造业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后世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在民族融合方面,以商族为核心,融合了周边众多部落和方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不同的部落和方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意识。
特别是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作为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殷墟出土的16万余片刻辞甲骨,记录了商代社会的政治、军事、祭祀与生活,每一片甲骨都如同文明的芯片,储存着先民对世界的认知与智慧,透露出古人对自然与命运的敬畏。甲骨文蕴含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解读历史的密码。
人祖之根 名人辈出
安阳是一个被称作“三根”的地方,即文字之根——“一片甲骨惊天下”,文化之根——“文王拘而演周易”,人祖之根——颛顼、帝喾在这里开启教化、奠定根基。颛顼、帝喾位列“五帝”,开创和发展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改革和继承了传统祭祀文化,奠定和丰富了姓氏文化,是中国姓氏寻根文化研究界公认的数百家姓氏的起源,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延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尊为华夏人文始祖。
安阳人杰地灵,自古英贤辈出。古有盘庚迁殷、武丁中兴、傅说拜相、妇好请缨、文王演易、西门豹治邺、蔺相如降生古相村、信陵君窃符救赵、项羽破釜沉舟、曹操起于邺城、韩琦三治相州、岳飞精忠报国……近现代以来,更有孙占元血染上甘岭、崔兰田德艺双馨、杨贵率众十年修渠、王占山战功赫赫荣获“七一勋章”、刘洋两度巡天、陈中瑞首征苍穹……佳话绵延,精神赓续。
在众多安阳籍人物中,有两位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一是岳飞,二是谷文昌。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看望少年儿童,看到孩子们写的“精忠报国”,有感而发。他表示:“我从小就受这4个字影响,四五岁时妈妈买了小人书,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刺字不疼啊?’妈妈说,虽然疼,但岳飞会始终铭记在心。我记到现在。精忠报国,是我一生的目标。”此后,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讲过岳母刺字的故事,既体现了他对岳飞精忠报国精神的高度赞许,也彰显了他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崇高的爱国信念。谷文昌是林州人,1950年随部队南下至福建东山岛,历任东山县城关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部长、县长、县委书记等职。1952年起,谷文昌将治理风沙作为工作重点,历时10多年,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彻底改变了东山岛的面貌。当地群众十分怀念谷文昌,清明节“先祭谷公,后祭祖宗”成为东山县百姓多年的习俗。202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谷文昌纪念馆考察时指出,衡量干部业绩好不好,关键要看老百姓口碑好不好。各级领导干部要向谷文昌同志学习,树牢正确政绩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把丰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这些名人典故在安阳历史乃至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时代的精华和前行的动力。我们应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伟大的时代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
自强不息 精神传承
安阳不仅是一座历史古城,更是一座精神焕发的城市。从殷商文明重视商业、选贤与能、兴仁重德、革故鼎新等,到《周易》哲学中“自强不息”“天人合一”“否极泰来”等博大智慧;从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座城市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不断激励后人砥砺前行。
结合当前形势,我们应在传承中弘扬四种精神。一是始终弘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讲到,“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表达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勇于进取、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并包容万物的大无畏气概。这种大无畏气概,也是红旗渠精神的集中展现。面对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要满怀“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豪情,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争取胜利。二是始终秉持“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自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起,创新便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唯有把“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安阳实践的方方面面,才能把握时代脉搏、走在发展前列。三是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与时俱进”来源于《周易》的“与时偕行”。“时”是《周易》的重要概念。《周易》说“待时而动”,还说“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对人来讲,就是要客观地认识所处的“时”是什么,然后根据外部的“时”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对发展而言,就是要顺应时代、把握大势,做到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面对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应增强识变之智、掌握应变之方、涵养求变之勇,在变化中开拓新局、实现突破。四是始终保持“朝乾夕惕”的风险意识。“朝乾夕惕”出自《周易·乾》中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本义指君子白天自强不息,夜晚保持警惕,以此避免灾祸。现指终日勤奋谨慎,不敢懈怠。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必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既要勤勉敬业、担当尽责,也要防范各类风险,做到严于自律、警钟长鸣。
建设强市 再创辉煌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是安阳市委、市政府的奋斗目标,也是全市500多万人民的热切期盼。近年来,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重要论述及考察河南、安阳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安阳以红旗渠精神为引领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的意见》,聚焦“1+2+4+N”目标任务体系,加速打造“一高地一区三中心”,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松劲、创新驱动产业转型更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更深入、社会治理体系更系统、保障和改善民生更贴心、党建引领更有力,强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越来越坚实。2024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672亿元,增长4.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0.6亿元,增长2.1%,总量和增幅分别位居全省第三位和第二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07%,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战新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13.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5.3%;接待国内外游客8497.59万人次,综合收入769.13亿元,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在产业转型、民生保障、环保治理等方面仍面临挑战。这些问题总体上是在改革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是局部的而不是整体的,是暂时的而不是长期的,是能够克服的而不是无解的,我们完全能够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克服。
在文化旅游方面,要锚定“殷商盛地·文字之都”定位,按照“更聚焦、更市场、更具体”的发展思路,聚焦打造殷墟甲骨文世界级文化地标,推动文化活化、研究深化、资源优化、宣传强化,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加强殷墟遗址保护,加快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进“殷墟学”“甲骨学”学科体系建设和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引进,统筹市内文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资源,联动周边地市构建殷商文化核心区,推动文化走出去、游客请进来。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塑工业竞争力;强化“一室一院一基地双中心”平台支撑,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无人机、新型显示、人工智能、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优化产业生态,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在对外开放方面,要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大与京津冀合作力度,推动实现“研发在京津、智造在安阳”,打造河南对接京津冀“桥头堡”;巩固“陆路港+航空港”双港联动优势,扩大铁海联运班列、中欧班列运输规模,建设枢纽经济先行区;创新招商方式,扩大外资外贸,争创跨境电商综试区。在作风建设方面,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巩固拓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以新时代修渠工程的新成效展现安阳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新风貌。
安阳有人民领袖的殷殷嘱托,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意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扎实的产业基础,有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人民,必能在加快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建设中奋勇争先,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安阳市社科联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