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法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龙安区人民法院龙泉法庭:

“小法庭”释放基层善治“大能量”

龙泉法庭干警进乡村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资料图)

□本报记者 王璐

近年来,龙安区人民法院龙泉法庭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立案窗口“搬”到百姓家中,让巡回审判走进田间地头,3年来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000余件,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走出了一条充满温度与智慧的基层善治新路径。9月1日,记者采访了解到,该庭的诸多便民举措获得了群众广泛好评。

司法服务送上门

便民举措暖人心

该庭主动打破程式化立案模式,针对农村地区交通不便、老年人操作手机不便等问题,把“便民”二字落到实处,变“群众跑腿”为“服务上门”,把立案窗口“搬”到百姓家中。

不久前,法庭干警驱车前往马家乡,为20余名涉及合同纠纷的村民集中办理立案。一张方桌、几把木凳,组成了临时立案点。干警耐心指导填写材料、细致解答疑问,省去的是百姓的奔波,赢得的是群众的信任。这份贴心,更延续至矛盾化解全过程。家事纠纷、邻里争执,极易因情绪对抗而升级。法官们主动“进家门、坐炕头”,用情绪疏导、亲情劝解、多方介入等方式,把法律的刚性和人情的柔性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审理一案、温暖一家、和睦一片”。

巡回审判“零距离”

田间地头化纠纷

审判不止于庭内,更走在乡间小路、村委会大院、村口大树下。该庭大力推行巡回审判,把庭审开在群众“家门口”,让司法更加可见、可信、可感。

2023年7月,一起劳务合同纠纷在龙泉村村委会公开审理。村民李某被包工头罗某拖欠工资2500元,法官当场审理、现场调解,最终双方握手言和。庭审结束后,法官“趁热打铁”,结合案件向围观村民讲解法律知识,回应大家关心的土地承包、农民工工资等问题。村民纷纷感慨:“原来法庭并不遥远,法律就在身边。”一场田间庭审,既解了“法结”,又解了“心结”。

普法细雨润乡间

法治意识入人心

普法,不是机械地发传单,而是要把法言法语变成家常方言,让法治观念悄然浸润人心。

该庭开展常态化普法,内容紧贴乡村实际:防诈骗、妇女儿童权益、土地纠纷、民间借贷等。2022年9月,该庭干警走进善应镇,专为老年人开设“反诈小课堂”,用真实案例拆穿骗局,老人直言:“以前哪懂这些,现在心里有底了!”

此外,“送法进校园”“法治夜校”“村居法律讲堂”等系列活动贯穿全年,覆盖老中青少不同群体。法官讲得生动,群众听得进去。法治,正成为一种日常。

智慧法庭提质效

法治力量助振兴

该庭同样拥抱科技,以“智慧法院”建设助推服务升级。网上立案一体机、智能文书生成终端、远程开庭系统……这些设备不再是城市专属,也在乡镇法庭扎根落地。立案、缴费、查询、阅卷,以往要跑几十里路,现在动动手指就能完成。尤其远程庭审系统,让在外务工的村民也能“云上出庭”,省时省力、高效解纷。

3年来,该庭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000余件,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未来,他们将继续深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融合“科技+司法”、培育“乡土法官”,让法庭不仅判得公、更帮得实,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法治力量。

“法庭不只是判案的地方,更是播撒和谐与希望的所在。”该庭工作人员表示,今后,法庭将进一步融合科技与司法,培育基层工作者,提升基层法治服务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