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亚伟
今年,安阳市政协锚定民生福祉这一提案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搭建高效协商平台、推动部门主动作为、引导委员精准履职,构建“政协搭台、部门担当、委员建言、群众受益”的协商格局,让提案成为连接民意与政策的桥梁,把民生“关键小事”办成“暖心实事”。
共商:从“分头协商”到“集中会诊”,破解跨域难题
近日,3辆新石器L4“无人车”获测试牌照,获准在市区3条规划线路运营。其智能快递配送的落地,得益于市政协提案助力及跨领域提案办理的“三方集中共商”机制。该机制将“分头协商”转为“集中会诊”,在相关提案办理中,协调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部门共商,当场明确责任单位,推动“特定区域试点”“路权与审批程序健全”等建议加速落地,为智慧城市建设添新动力。
这一机制在处理32件跨领域复杂提案时发挥了关键作用。配套推行的“三审三定”工作法织密责任网:交办前审关联、匹配与必要性,交办中定主办、协办及时限,交办后建台账、常反馈、严考核。在“规范法律咨询机构管理”提案办理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与市司法局据此从源头防控风险,实现“解决一类问题、规范一个行业”。
落实:从“提案纸上”到“民生实景”,部门主动担当
承办部门的积极履职是提案落地见效的关键。我市各承办单位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提案中的“金点子”转化为改善民生的“实举措”,市政协推行的提案办理“一线看”工作模式,现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家住文峰区的李阿姨对此深有体会:“成立物管会后,卫生变好了,电梯坏了当天就修。”物管会的建立,有效打通了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让居民在小区管理中有了更多话语权。今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承办的26件提案中,11件聚焦物业管理难题。对此,由市领导牵头成立专班,推进物管会建设,截至5月底,市区858个物业小区中730个已完成组建,成立率达85.1%。
在保障性住房领域,《安阳市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吸纳委员建议,优先转化棚改富余房源,构建梯度化保障体系。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更全程吸纳委员智慧,既保护风貌又提升功能,获住房城乡建设部赞誉,成为提案办理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典范。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承办的38件提案覆盖医改、基层卫生等领域。落实“促进安阳中医药发展”提案时,通过签约国家级“伴飞”团队、建设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让群众“家门口看名医”;联合推进人才培养、名中医评选,做好传承创新。在“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重点提案办理中,510余名专家下沉实现“人员、技术、服务、管理”四到位,基层诊疗能力显著提升,76%乡镇卫生院诊疗病种达85种以上,4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病种达100余种,群众就医获得感切实增强。
问效:从“办理完毕”到“群众满意”,委员跟踪到底
提案办理成效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安阳市政协引导委员通过“回头看”“一线看”跟踪问效,推动办理从“办结”向“办好”转变。
前不久,在集中供热提案“回头看”现场,委员们实地查看供热设施运行情况,对投诉率下降34%、室温合格率达98.37%的办理成效给予肯定。同时,针对群众新提出的分户计量表等问题,委员们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供热企业现场协商,推动制订解决方案。在“完善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提案“一线看”活动中,委员们深入医院调研,直指系统不联通等堵点问题。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当即承诺,将检查结果互认范围从33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扩至符合条件的民营医院和基层机构。此外,针对群众反映的“0~3岁婴幼儿照护与学前教育衔接断层”问题,市政协计划开展“二次协商”,推动建立教育、卫健等跨部门联席制度,破解婴幼儿照护服务“断档”难题。
从40余万个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安装,到193个小区供热分户计量实现;从38处公厕改造升级,到35家医院144项检查结果互认,一件件提案落地见效。凝聚着委员们体察民情、代言民生的坚守。
民生诉求无终点,提案办理无止境。安阳市政协以提案为纽带,一头连着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一头牵着群众的急难愁盼,在协商中凝聚共识,在落实中解决问题,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写下了生动的“安阳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