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璐 文/图
在龙安区人民法院,作为刑事审判庭的一名法官,张琰成用近30年的坚守,诠释了新时代法官的匠心与温度。从书记员到四级高级法官,他累计办理刑事案件2600余起、执行案件1900余起,以“细节即生命”的执着,在法槌起落间书写公平正义。他的故事,不仅是一线司法工作者的缩影,更展现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基层实践力量。7月10日,记者走进该院进行了采访。
温情司法:
解“法结”更解“心结”
2008年,龙泉镇一起因40平方米空地权属纠纷引发的故意伤害案,成为张琰成践行司法为民理念的经典案例。被告人何某与被害人刘某两家因土地确权错误积怨多年,冲突中何某外逃,其家人用砖墙封堵刘某家出门的路,最窄处仅70公分,导致刘某一家“肩挑手扛”生活数年。
了解情况后,张琰成两次驱车20余公里实地勘查,走访数十位村民,厘清历史脉络,最终发现矛盾核心在于土地管理法规认知偏差。通过十余次调解,他提出“空地归刘某使用,但保障何某通行权”的方案,并辅以法律释明与情理疏导。最终,砖墙拆除,何某赔偿获谅解并被适用缓刑,两家人共同送来锦旗。这起案件后来成为龙安区人民法院“诉源治理”的典型案例。
抽丝剥茧:
以专业筑牢稳定防线
在审理展某重伤案时,张琰成展现了“预防胜于补救”的司法智慧。一起案件中,双方从侦查阶段起多次上访,矛盾尖锐:被告人坚称伤情为被害人自身疾病所致,被害人则要求巨额赔偿。
张琰成带领合议庭创新采用“背靠背”调解法,分别与当事人沟通20余次,发现核心争议在于伤情鉴定的可信度。他协调双方重新鉴定,最终确认“多因一果”的责任比例。尽管调解未成,但判决结果因事实清晰、说理透彻,获双方认可并息诉服判。案件的妥善处理不仅避免了矛盾升级,还为同类案件的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智破疑案:
“零口供”下的正义较量
2024年,郭某跨省流窜盗窃案考验着张琰成的专业素养。犯罪团伙反侦查能力极强,作案时租车代步、全程佩戴口罩和手套,现场未留指纹等直接证据,且被告人始终沉默。
面对“零口供”困境,张琰成从间接证据入手构建链条:通过调取租车记录、基站数据还原作案路线;追踪销赃渠道锁定赃物去向;比对被盗香烟编码形成关键物证。庭审中,他运用逻辑推演将碎片化证据串联,最终郭某在铁证面前认罪,获刑15年。这起案件的成功办理,不仅彰显了法律的威严,更体现了张琰成“不放过一个坏人,不冤枉一个好人”的司法追求。
执行为民:
打通公平正义“最后一公里”
2019年至2023年间,张琰成曾在执行工作一线办案。他深知,执行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每一起执行案件都关乎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带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执行难题。
范某某申请排除妨碍建房案是一起拖延了20余年的“骨头案”。20多年前,范某某因建房与邻居发生纠纷,虽经法院判决,但因各种原因一直未能执行。2019年,当范某某具备建房条件准备施工时,再次遭到邻居阻挠。张琰成接手案件后,多次实地走访,详细了解纠纷根源,制订周密的执行方案。执行当天,面对阻挠执行的当事人,他果断采取强制措施,依法对四人进行处罚,确保了案件顺利执结。
从田间地头的调解到疑难案件的审判,从执行现场的雷霆出击到学术研究的精耕细作,张琰成以匠人之心雕琢每一起案件。正如他常说的:“法官的职责不只是裁决是非,还要用司法之光温暖人心。”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征程上,正是无数如他一般的基层法官,用坚守与创新铺就了正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