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党建·政务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一码管全程”实现智慧监管

——看安阳VOCs治理工作如何跑出“加速度”

□本报记者 李婧瑜

“活性炭更换到期日期为2025年6月30日,剩余7天到期,请及时更换活性炭。”6月23日,安阳一家企业工作人员收到这样一条预警消息。这样高效便捷的预警提示信息,得益于我市上新的“码上换”预警系统。为规范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市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中心通过“一码管全程”的数字化手段进行监管,推动全市活性炭治理迈入“智慧监管”新阶段。

“码”力十足,解决治理顽疾。“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VOCs治理是关键一环,重点针对挥发性有机物。然而,作为VOCs治理的核心设施,活性炭吸附装置长期面临三大顽疾:企业更换不及时、管理标准不统一、台账不规范。以往企业常因生产疏漏延误更换,监管部门为此要投入大量人力现场巡查。”采访中,市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码上换”预警系统平台的上新,通过“一码管全程”“一设施一码”的数字化管理,彻底扭转这一局面——企业扫码完善设施信息并首次打卡后,系统自动生成运维台账,生态环境部门审核通过后,二维码张贴于设施醒目处,供企业与巡查人员随时查看状态。到期前7天,系统将更换提醒以短信形式推送至企业负责人,推动企业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治理”。

一“码”溯源,提升治理效能。“一设施一码”的背后,是大数据“智慧监管”的力量。企业通过手机扫码动态录入活性炭的填充量、碘吸附值、更换时间等参数,同步绑定购买发票、检测报告等凭证。这不仅意味着监管部门对全市相关设施有了精细化了解,更能有效杜绝活性炭以次充好、填充量不足、更换不及时等实际问题,每一条数据都成为提升废气处理效率的基石,为后续的精准监管与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与市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中心监控二部率先在文峰区开展试点,与企业沟通,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不断完善和优化预警系统平台。5月,通过多次组织视频会议的方式,对全市9个县(市、区)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推广《活性炭设施指导手册》,明确选型标准、填充要求、台账规范。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59家涉气企业的704个治污设施被纳入“码上换”管理,智慧监管的种子在安阳大地生根发芽。

如今,“码上换”预警系统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装上了“智慧眼”,若企业逾期未更换活性炭,预警信息会自动推送至执法部门,靶向开展专项检查;对未按环评设施配备或废活性炭处置不规范的,依法查处。另外,针对有些企业可能因近期生产不佳而暂时停产或长期停产的,预警平台特设了延期申请,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判定,实现了柔性执法与精准监管的有机结合。

“预警平台的投用只是起点,未来如何实现深度赋能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今后精准治污的新起点。”市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中心负责人表示,该中心将持续深化平台应用,确保企业新增活性炭设施及时纳管,通过企业上传数据与监管、执法检查的联动分析,构建“预警—审核—处置”的闭环管理。同时,强化技术帮扶,积极配合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组织开展VOCs治理“一企一策”诊断,推动低效设施升级改造,以数字化手段为我市VOCs治理工作注入更强动力。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