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晏宏 特约记者 徐淑霞 通讯员 杨艿翰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白道口镇石佛村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一个典型的农业小村,何以能够赢得如此殊荣?6月17日,记者深入该村,探寻这个普通村落逆袭成为全国文明村的非凡历程。
石佛村静卧在白道口镇西南,2140亩耕地如绿色绸带铺展,1673位村民在此繁衍生息,勾勒出一幅安宁祥和的乡村图景。该村78名党员化身“红色引擎”,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声,让党组织的关怀如春风化雨,滋润每一位村民的心田。
多年深耕,石佛村在基层治理、生态建设、文化培育等领域成绩斐然,国家级“无邪教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等诸多荣誉加身,此次摘得全国文明村桂冠,更是实至名归。
红帆领航,筑牢发展根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建就是我们村发展的‘火车头’。”石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朝民说。
走进村里的党建微展室,时光仿佛在此凝固。图文展板以史诗般的笔触,串联起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从嘉兴南湖的红船启航,到新时代的复兴伟业,每一幅画面都凝聚着信仰的力量。展柜里,泛黄的会议记录本、布满岁月痕迹的党员徽章,无声地诉说着石佛村党员们披荆斩棘的奋斗岁月。
“这里不仅是红色教育的阵地,更是凝聚党群力量的精神家园。我们依托党建微展室,常态化开展主题党日、党史宣讲等活动。党员与群众围坐一堂,在红色故事的熏陶中,共同筑牢信仰之基,凝聚起建设美丽乡村的磅礴力量。”李朝民说。
党员们纷纷亮身份、践承诺,组建起志愿服务先锋队。产业发展浪潮中,他们化身“创业导师”,走访市场、调研需求,为企业落户、产业升级出谋划策;环境整治战场上,他们身着红马甲,手持铁锹扫帚,清理卫生死角、疏通堵塞河道,汗水浸透衣衫也毫无怨言;矛盾调解现场,他们以“老邻居”的身份,摆事实、讲道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长里短的交谈中。
环境整治,绘就宜居画卷
“以前的石佛村,道路泥泞不堪,垃圾堆积如山,残垣断壁随处可见,成为村民心中难以言说的痛。如今你看看俺村,像不像江南水乡?”村民葛军红自豪地说。
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纵横交错,4条主干道摇身一变,成为集绿化、亮化、美化于一体的景观大道。道路两旁,石楠、女贞等花木错落有致,造型别致的路灯整齐站立。1.8万平方米的墙体彩绘,以绚丽的色彩、生动的笔触,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既有传统农耕文化的再现,也有现代乡村生活的写照,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村西的生态休闲长廊,宛如一条绿色的翡翠项链。540米长的长廊内,垂柳依依,繁花点点,小径蜿蜒其中。清晨,老人们在此打太极、练瑜伽,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傍晚,村民们漫步于此,听虫鸣鸟叫,赏落日余晖,卸下一身的疲惫。村南新建的550米环村道路,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更为农产品运输开辟了“绿色通道”。
曾经破败的29处残垣断壁、3个超大坑塘,如今已华丽转身为设施齐全的休闲健身广场,配备的4座标准化公厕干净整洁,大大提升了村庄的“颜值”。85%的绿化覆盖率,让这个村真正实现了“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蜕变。
“现在村里环境好,空气清新,住在这里比城里还舒心!”村民李大爷感慨道。
产业融合,铺就富裕之路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密码。石佛村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成功吸引纺织厂、预制板厂等13家企业落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这些企业如同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村民的致富路,为本村及周边360余人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
在一家纺织厂里,机器的轰鸣声与工人的欢声笑语交织,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挣钱贴补家用,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正在车间忙碌的村民王大姐开心地说。
该村与聚鑫种业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深度合作,发展优质小麦良种繁育产业,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推广科学的管理模式,小麦产量和品质实现双提升。同时,该村大胆创新,将 25万元村集体收益金入股双洋棉纺厂,每年获得3.5万元的二次收益,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 30万元,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华丽转变,村民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文明乡风,涵养幸福生活
“过去,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相互攀比之风盛行,给村民带来沉重负担。几年前,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修订了村规民约,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如今,婚礼简约而不失浪漫,摒弃了铺张浪费;葬礼庄重而节俭,更注重情感的表达。村民们将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改善生活、发展生产。”李朝民说。
该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两好两孝”“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评选过程中,村民们踊跃参与,推选出身边的道德楷模。这些榜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的传统美德,成为村民们学习的标杆。
连续26年,每逢重阳节,村里都为60周岁以上老人送上暖心慰问品;每年为考上本科以上高校的学子发放1000元助学金,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回报家乡……这些暖心举措,让尊老爱幼、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村里薪火相传。
文化广场上,戏曲下乡、民俗展演等活动时常开展,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共享文化大餐,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赢得阵阵掌声、喝彩声;乡村书屋内,窗明几净,各类书籍琳琅满目,村民们在这里汲取知识、充实自我,从“口袋富”迈向“脑袋富”。
如今的石佛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同频共振,文明乡风浸润着每一个角落,幸福的笑容绽放在每一位村民的脸上。
从普通村庄到全国文明村,石佛村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份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我们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以文明为底色,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前行,让文明之花更加绚烂多彩,让村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李朝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