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循环利用 节约每一滴水

□本报记者 高倩

6月18日一早,在易园内,绿化工作者路文亮一到岗便拿起水管等工具向责任区走去,他要赶在10时前完成浇灌任务。只见他将水管接到中水管道出水口处,迅速开启开关,清澈的水流喷出,为园中的花花草草送去丝丝清凉。

“易园绿化面积比较大,夏季气温高,平均每天约有1.5万平方米绿地需要浇灌。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园内绿地灌溉基本采用中水。”市园林绿化科研所生产科副科长张振军介绍,“园内太极湖的补水也来自中水,工作人员会在湖水水位高时取水灌溉,水位低时用中水进行补水。”

我市是全国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在我市,部分生活污水经处理后由浊变清,焕发新生。2023年,我市再生水利用地方债券项目获得批准。近年来,市市政污水运行保障中心在城区部分路段铺设了长30余公里的再生水管网,并在那些路段预留了绿化快速取水口与环卫用水智能取水栓,在易园、中国文字博物馆、市文体中心的大型绿地处预留了取水口。如今,从河湖景观补水到绿地灌溉、道路抑尘等,再生水已成为城市的“第二水源”。

水是生命之源。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不仅要让雨水、废水等“变废为宝”,还应该树牢节水意识。5月26日至30日,市节约用水中心在全市开展节水宣传周活动,并派出宣传小组到部分企业、学校、社区等开展宣传活动。记者了解到,市节约用水中心除在重要节点开展大型宣传活动外,每年还会开展30余次节水宣传活动,工作人员走进医院、企业、学校、商场、社区等宣传节水知识,通过发放宣传手袋、让年度节水宣传口号上电子屏等方式,营造节水气氛,提高市民节水意识,共建节水型城市。

让每一滴水发挥更大的价值,离不开全民参与。在我市,从“大水漫灌”到“智能喷灌”,农田精准灌溉节约了水资源、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许多学校组织少先队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水、护水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更多人参与。节约用水正在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文明风尚。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