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金融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从贴息贷到产业链

——看安阳商都农商银行如何助力农村产业升级

银行工作人员和荣宝全一起查看烘干后的辣椒

□本报记者 许美美 文/图

春日的豫北平原,麦苗拔节,辣椒新秧吐绿。4月9日,在安阳县永和镇后荣村的千亩农田里,村民正忙着施肥、铺膜,一台台农机穿梭其间,轰鸣声与欢笑声交织成乡村振兴的协奏曲。而在田垄边,安阳商都农商银行永和支行行长孙丽芳正与该村党支部书记荣宝全谈论今年最新一笔贷款的具体细节。“这200万元周转资金到账后,我们的辣椒深加工生产线就能赶在丰收前投产!”荣宝全摩挲着手中的账本,黝黑的脸上漾起笑意。

“金融种子”破土

唤醒沉睡土地

时间回溯到2023年年初,后荣村新一届“两委”班子上任时,面对的是集体账上不足5万元的窘境。“全村1318亩耕地,近一半以每亩300元的低价外包,群众增收无门。”荣宝全回忆道。转机出现在当年春天,在商都农商银行安阳县支行开展的“百村百亩园”专项调研中,信贷团队发现后荣村土地连片、劳动力充足,却苦于缺乏启动资金。

“我们连夜设计了‘贴息贷款+集体托管’方案。”商都农商银行安阳县支行行长张东亚介绍,首笔70万元贴息贷款如及时雨,不仅帮助该村收回200亩低价出租地,还流转了周边700亩耕地。村民荣大爷至今还记得那个充满希望的春天:“银行和村干部带着合同挨家挨户算账,我家3亩地的流转费加务工收入,一年多了8000元!”

产业链上“开花”

小辣椒成“金钥匙”

走进后荣村新建的辣椒烘干厂房,空气中弥漫着辛辣的香气。2023年,该村尝试“小麦+辣椒”套种模式,300亩辣椒带来150多万元销售额,但鲜椒运输损耗让村民心疼。“多亏农商银行追加设备贷,我们烘干加工后,每亩多赚1000元。”荣宝全指着崭新的烘干线说。

金融支持始终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今年年初,安阳商都农商银行信贷专员在走访中发现,周边县市辣椒酱企业原料需求旺盛,于是为后荣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量身定制了“深加工贷”方案。“200万元贷款中,80万元用于新建无菌车间,120万元用于采购灌装设备。”荣宝全翻开工作日志,满怀信心地说,“有了农商银行的支持,我们发展辣椒深加工的计划就能顺利实施了。未来,我们将继续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让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三农”贷款惠民

润泽千村万户

如今的后荣村,村庄变美了,村民富裕了,发展的路子也变宽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后荣村的蝶变,是安阳商都农商银行服务“三农”的一个缩影。今年年初以来,该行成立25支“春耕小分队”,走访全县农户1.2万户,建立了“一户一策”档案。该行创新推出的“豫商惠农贷”实行利率优惠,较常规贷款降低2个百分点;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发的“产业链信用贷”允许以订单、商标权质押,破解担保难题。

“金融活水要精准滴灌到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安阳商都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行已建立78个“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配备移动终端,实现“地头办贷”。截至3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达196.93亿元,其中春耕专项贷款4050.78万元,支持像后荣村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17家。

晚风拂过良田,辣椒苗在夕阳下舒展新叶。荣宝全站在田埂上,望着远处正在安装的深加工设备感慨道:“从前守着金土地过穷日子,现在有了金融‘锄头’,咱们一定能刨出个‘金疙瘩’!”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金融与农业深度融合,正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