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倩
春光明媚,蝶舞莺飞,大自然展开了色彩斑斓的画卷,正是踏青出游的好时节。越来越多的人到乡村漫步花海、乐游田园,共赴春日之约,感受山水间的诗意与美好。
当陌上花开、炊烟袅袅成为人们向往的静美生活,乡村游成了风尚,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便成为最好的天然招牌,打开了乡村发展新路径。最近,我市一些县区发布了乡村旅游线路,打造出一批融合自然美、人文美、乡土美的“网红村”和“打卡地”,其中,林州市石板岩镇高家台村以石板房和自然风光吸引很多人前往参观。据统计,清明节假期,林州市“红旗渠民宿”入住率超过97%。各地要抓住春季出游热,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打造出宜居、宜游的乡村游特色品牌,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可见,农文旅融合正成为乡村游的创新玩法。只有打造出多元场景,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才能让“流量”变“留量”。最近,“麦田品新茶、蒜田煮咖啡”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火爆 社交媒体上火爆起来。在我市,一些村庄借由“赏花+”,让乡村游持续升温。各地也可以结合乡村传统文化、乡风民俗、特色美食等,打造丰富的“农旅盛宴”,让更多人在享受微度假与慢生活的同时,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乡村游正热,要想突出重围,要避免千村一面,让乡村游更具地方特色。这需要我们立足本土文化内涵,捋清乡土文化脉络,展现本地民风民俗,讲好地方故事。当然,展现乡村独特风光也不能一味追逐潮流,失去特色与定位,还应保持本色,既考虑经济利益,又强调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比如汤阴县发布的乡村游路线,串起了跑帷子、黄河陶塑、九头仙艾、刘氏空心面、岳家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独具魅力。
特色乡村游是乡村振兴新引擎,只有留住乡风、乡韵、乡愁,才能更加持续、健康发展下去,激活农村消费“一池春水”,为发展赋能,让村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