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健康养老·广告 上一版   
上一篇

主动筛查减少结核病传播(专家话健康)

□刘艳红

结核病是全球头号传染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结核分枝杆菌可累及人体除指甲、毛发以外的全身各个脏器,其中以肺部最为常见,称为肺结核。

结核病目前依然在全球范围内威胁到数百万人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健康、社会和经济后果。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新增结核病确诊病例创下自1995年世卫组织启动全球结核病监测以来的新高,结核病再度成为全球头号传染病。该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结核病新增确诊病例达850万例,相比2022年的750万例有显著增加。与结核病相关的死亡人数从2022年的132万降至2023年的125万。全球结核病患者总数达1080万人,其中男性患者占比55%,女性为33%,儿童和青少年为12%。该报告指出,新发结核病病例大幅增加,主要受营养不良、艾滋病毒感染、酒精使用障碍、吸烟和糖尿病五大风险因素驱动。

我国也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近年来,在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中,每年报告的肺结核患者数居甲类、乙类传染病的第二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肺结核报告发病率约为全人群报告发病率的三分之一。结核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我国仍有约10%的县(区)为高流行地区。

我国结核病防控策略坚持强化主动筛查,提高发现水平。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实施预检分诊,完善工作流程,对就诊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和发病高风险人群开展胸部影像学和病原学等检查,提高诊断的及时性。对发现的肺结核患者和疑似患者按时限要求进行传染病报告、转诊和登记。同时,各级疾控机构与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加大筛查力度,对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艾滋病毒感染者、既往结核病患者、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开展结核病主动筛查。

结核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但如果及时发现、积极治疗,是可以被治愈的。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若宿主的免疫力强,可以清除结核菌或处于结核感染潜伏状态,临床上并不发病。但若宿主某个时期因压力大、过度劳累等原因导致免疫力下降时,潜伏在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就会生长繁殖并引发结核病。早期识别疑似症状,主动筛查,可以及时发现结核病患者,使患者得到早期规律治疗,从而控制疾病的发展。另外,家庭和社会人群中与结核病患者接触的密切接触者要及时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开展感染检测,并根据医务人员建议实施预防性用药措施,有助于减少结核病的传播。

咳嗽、咳痰两周以上,应怀疑是肺结核,要及时就诊。结核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咳痰、咯血和胸痛等。有的人也会出现午后潮热、夜间盗汗、胸闷、食欲减退、全身疲乏和体重减轻等症状,女性患者还有月经不调的表现。结核病是一种慢性病变,大多数患者初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症状并不严重,容易误认为是上呼吸道感染或肺部感染。因此,出现相关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

(作者系安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技师)

本栏目由安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安阳市健康教育所主办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