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慧 通讯员 申健
今年3月是全国第二十个气象法律法规宣传月。为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以法治力量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3月17日,记者从市气象局获悉,我市多部门携手,共同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气象普法宣传活动。此次宣传月将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案例+实践”结合的形式,推动气象法治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构建全民参与、多方协同的“大普法”格局。
市气象局、市司法局、市文广体旅局、市文物局等部门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依托党校、行政学院等平台,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气象法律法规、气象防灾减灾等为主要内容,开展专题培训。不断强化法治实践,积极组织各级党员干部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治讲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和应对气象风险的能力。继续建强普法队伍,整合全市气象部门法治力量和社会力量,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活动,对气象部门干部职工、驻村工作者、气象科普宣传志愿者等开展专业气象法治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履职能力。
为提升普法实效,多部门联动,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基本要求,开展气象法律法规法治宣传教育,凝聚合力,常态化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
“我们依托文旅资源,因地制宜广泛开展气候资源利用、气象预警信号与传播、防雷减灾等气象法律法规宣传,推动气象法律法规融入景区、旅游示范村、图书馆等地;依托气象科普基地、气象法治文化示范点建设等普及气象法律法规。”市气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还充分利用街道、社区、村(镇)各类文化广场,设置气象法律宣传牌、资料宣传栏等,将气象法治内容融入其中,宣传普及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法律;并结合世界气象日、妇女节、学雷锋纪念日等节日,在广场、公园等地设置咨询台,采取专家现场咨询、张贴海报标语、发放气象法律法规普及读物、举办气象法治成果展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气象法律法规。
线上宣传同样亮点纷呈。有关部门利用微信、抖音平台开展“气象法治知识网络有奖问答”等,进一步扩大法治宣传传播半径,并发布宣传讲解“气象网络谣言”、防雷领域行政处罚等贴近日常生活的典型案例,以案释法、以案促改,强化气象法治宣传教育。
法律法规宣传聚焦重点群体,筑牢安全防线。相关部门通过气象法治宣传进企业、进单位等方式,围绕气象相关法律法规、气象技术标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等进行专题讲解,发放宣传资料,增强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气象法治观念和安全生产责任意识;主动对接青少年群体,将气象法律法规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气象科普等,将法治与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深度融合,切实把气象普法宣传向家庭、社会延伸,通过气象科普宣传、气象法治讲座等形式,提升青少年气象法治素养。
此次宣传活动不仅落实了集中普法,也完善了气象法治宣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格局。市气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会深刻认识开展气象法律法规宣传月活动的重要意义,正确阐释新时代气象法治的内涵,将学习宣传气象法律法规作为履行气象灾害防御主体责任的重要抓手,作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任务,切实抓好工作落实,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气象法律法规,教育引导群众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全力营造人人学法、自觉守法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