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龙安新闻·广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文昌大道街道:

推动乡村振兴跃上新高地

□本报记者 梁亚杰 通讯员 陈书勇

在推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文昌大道街道坚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党建引领,深挖资源优势,强化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构建多元产业格局,向着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稳步迈进。

坚持党建引领

发展多元产业

3月20日,穿过文昌大道侯七里村东侧的涵洞便来到一处十字路口,向前望去,宽阔的道路旁遍布各类门店。路口向北不远处,一个大型物流基地坐落在路旁,来往车辆不断。侯七里村党支部书记杨长春介绍:“侯七里村紧邻市区,依托显著的区位优势,多年来,我们村在租赁、物流、内衣加工等产业上狠下功夫,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在文昌大道街道,和侯七里村一样,每个村都通过深挖自身优势,发展了租赁、商贸、物流、种植等富民兴村产业,每个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在30万元以上。这些村庄通过招商引资、项目争取、提档升级等方式,筹建了包括祥云生活广场商业综合体、豫北纺织品研发产业园区、烧盆窑商业中心、智能方舱食用菌种植等一批富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项目,成为激发乡村动力和活力的新业态。

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是有力支撑,党建引领则是“红色引擎”。文昌大道街道把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该街道成立了以党工委书记为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在该小组的领导下,书记带头、团队推动,使乡村振兴工作能够“推进有保障、工作见实效”。同时,工作小组成员积极挖掘乡村资源,引导能人返乡创业,调动了广大党员和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动性、创造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完善基础设施

擦亮乡村颜值

3月20日,临近中午,在紧邻文昌大道的宗村村口,“国家级生态富民家园示范村”的牌子高高耸立,宽阔的道路、明亮的居民楼映入眼帘,车辆有序地停靠在道路两侧的车位上,亮眼的中国结样式的装饰物和统一规划的灯牌把街道衬托得更富有人文色彩。刚从摊群点买菜回来的王大爷乐呵呵地说:“宗村规划得非常漂亮,基础设施也很齐全,在这里生活感觉很幸福。”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文昌大道街道聚焦道路建设、水网改造、文体活动广场打造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近年来共争取各级资金300余万元,村集体筹资400余万元,改造饮水污水管网,整修墙壁和绿化带,打造文化活动广场2000余平方米,改造便民大厅500余平方米,并铺设道路20余条。各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大大增加了乡村振兴的“民生含量”,提升了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在很多人的观感中,乡村兴不兴首先要看人居环境行不行。文昌大道街道以“一村一路一示范”为抓手,让各村选定一条道路进行重点整治提升,一段一段干、一处一处整,由点带面,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在具体做法中,苏七里村每月组织村“两委”干部与帮扶单位职工开展环境卫生大清扫活动,侯七里村实行验收通过即奖励纪念品的办法激励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宗村通过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形式彰显环境整治的社会效果。

文昌大道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丽军表示:“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综合施策,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产业谋划都要一体推进,要善于在实践中补齐短板、做强优势,不断推动这项工作跃上新高地。”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