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光
年味儿悠长,令人陶醉。虽然元宵节都过了,但我还是常常回味着那缕温馨的年味儿。
红艳艳的春联让人们眼前一亮,勾起许多儿时的趣事;鲜香可口的饺子滋润着味蕾,诉说着团圆的故事。最具年味儿、最有特色、人人参与、难以忘怀的当属磕头拜年,仪式感满满。
母亲今年90岁了,身体硬朗,自己单独生活。农历正月初一早起,我们兄弟三人带着家人去给母亲磕头送祝福,这是不变的习俗,必须照办。
小孙子才一岁半,也许是寒冷的缘故,怎么也不愿意起床。我把他叫醒,哄着他穿上新衣服,带他一块儿给老奶奶磕头,见识和传承厚重的传统民俗文化。尽管他还是懵懵懂懂,不知道拜年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四世同堂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看到最小的重孙子去拜年,母亲肯定会开心。儿子工作忙没回来,儿媳妇忙里偷闲和我们结伴走到母亲院子里。
我和爱妻“噗通”一声跪倒在地,用最纯真的方式给母亲拜年,爱妻边磕头边祝福:“祝婆母蛇年巳巳如意,福寿安康!”我也同时说道:“祝母亲顺心开心,笑口常开,越活越舒心!”
看到妈妈也磕头跪拜,小孙子不知所措地东瞅瞅、西看看,学着妈妈的样子,磕起头来。老母亲被逗得咯咯笑出声来。小孙子喜欢钱,一把接过老奶奶手里的压岁钱,嘟囔着“我的我的”,跑着找姐姐玩去了。
大哥给母亲磕头拜年后,哽咽着说:“娘,我心里头堵得慌,想起宝珍就落泪,我先走了。”大哥70岁,去年春节,他还和大嫂宝珍形影相随来给母亲磕头,今年成了孤单一人,能不心酸,会不思念?夫妻相知相伴四十多年,恰逢过传统节日,肯定会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
母亲比较开明务实,不提倡磕头拜年,又别不过世俗,专门提前在桌前铺了一条被褥,怕子孙磕头太冷,弄脏衣服。细腻的慈爱,温暖心窝。
拜年,是晚辈对长辈的尊重和感恩,祝福和厚爱,是春节最动人、最在意、最注重的民俗和礼仪,也是体验年味儿、传承发展的载体和纽带。
智能手机普及之前,成群结队给族亲、邻里等长辈们拜年成为春节最亮丽的风景。为了赶紧完成磕头拜年的任务,大街上到处都是急匆匆拜年的人流。有时路程远,不得不骑上自行车。
村里有一位老人,喜欢开玩笑,每逢有人去给他拜年,他总是说:“我这里有名单,谁来就做个标记,发个奖励,该来没来算欠账。”我和他打趣:“爷爷,我来拜年了,可得记清楚,不能找后账。”他哈哈一笑,说:“我还不糊涂,心里明镜似的,不来的秋后算账。”欢笑声、对话声在空中回荡。
现在磕头拜年的方式在农村慢慢淡化了,除了直系至亲还在坚持,一般的族亲都是上门给长辈送祝福,说说拜年之类的话!但是拜年送祝福还会延续下去,毕竟这是体验过年的最好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