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育·广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杏坛随笔

班主任的管理艺术

□宋巧会

大家都知道,班主任工作是一本“难念的经”,要履行更多的职责,付出更多的心血,是个良心活儿。班主任每天都和学生打交道,工作琐碎繁重,但也不乏欢乐和欣慰,收获的幸福是别人无法体会的。孩子们的进步给了我做这份工作的信心,领导和同事的肯定给了我工作的力量,使我能够勇敢地面对困难,体验教育的真谛,感受工作的乐趣。下面我就谈谈担任班主任的几点体会和感受。

用爱心温暖学生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班级发展的基石,教师的爱尤其是班主任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对学生的爱应是普遍而广泛的,不以社会原因、家庭背景和平时表现而有所偏爱,而是一视同仁。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既渴望独立又需要引导。作为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以平等的态度与他们交流,多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心和支持。

就我个人而言,更善于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和分析问题,认真听取孩子们的想法。先聆听,在给予他们一定认可和鼓励的同时,再帮助他们分析和理解,在问题面前循序渐进、层层透析。比如上学期,我们班有一名女生一听到要考试就以各种理由回家,家长也爱女心切,帮她请假,一周一考的一个学期居然没有一次成绩。高三新学期伊始,家长好似突然梦中惊醒,不停地给我打电话,问我如何解决,要我出谋划策。多番电话沟通后,我终于做通了家长的工作,家长同意配合,把孩子送到学校,并保证不再轻易给孩子请假。

与此同时,我和这名女生足足聊了三个多小时,其间泪目的不仅是孩子,泪眼婆娑中,我好似看到学生时代的自己,欣慰又窃喜。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理解学生,只有置身于学生时代去看待问题,才能共情孩子们的困惑所在,并用自己愈发成熟的班主任经验去解决问题、开导学生。最后,学生豁然开朗,我如释重负。我投入了真情,换来了学生对我的信任和家长对我的认可,那一刻,教育的意义具象化了。

用原则要求学生

付出爱心与严格要求是不矛盾的。先严后宽者,人感其恩;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一开始就以严格要求约束学生,习惯养成之后再逐步宽容和细微关爱,孩子们不仅乐于接受且对你更加信赖和敬仰,反之,不被约束和松散惯了再突然被严格要求,则会从心底抵触和抗拒,不仅没有任何作用,而且落得满腹埋怨。

深谙此道理的我在高一初始便“严”字当头,当然严格要求之中贯穿着爱。在班级纪律和规矩形成的过程中,我不断放手,直至现在,班级任何事务几乎不再用我插手处理。一个班级必须要有铁的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取得胜利。这就是“法”和“情”的关系,先讲“法”再讲“情”,这是我的基本原则之一。

用关注和表扬鼓励学生

哲学家詹姆士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热情向上的学生更是如此。赞美是阳光,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养料。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发自内心的表扬和赞赏,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

我们班有个女孩子,内向敏感,羞于表达。在一次班会课后,她偷偷放到我桌上一封信,还用零食加以掩盖。这封信2000多字,文笔细腻且真挚,字字透露着焦躁与自卑。她以我为榜样,尊我为暖心姐姐,敬我为知心读者,看得我心疼至极。思虑两天,我对她的点点滴滴都予以回应和点评,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宽慰。心里的话得到倾诉和回应之后,女孩儿逐渐变得开朗。我乘胜追击,对女孩儿的平时表现加以肯定和表扬,女孩儿学习劲头十足。那一刻,欣慰的我仿佛被赞扬的是我自己一般开心。认可和表扬是最不需要成本的激励,学生并不在乎奖什么,他们在乎的是班主任的态度,一定要让学生知道,班主任的心里装着每一名同学的点滴进步,关注着每一名同学的点滴成长。

用艺术的方法批评学生

记得我刚做班主任的时候,很容易发脾气,伤不到学生,反而气到了自己。后来我发现这种方法不科学,其实仔细想想,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应该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极有可能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的大金矿。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但同时要切记,说教不宜过多,言语不宜啰唆,简洁明了,一针见血,指出问题,便不再反复纠缠于问题,采用艺术的方法去纠正和改变他们。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它诠释的是在淡定平和中用微观的细腻去感悟和体会宇宙的精彩。班主任工作的快乐和美好也许就是在烦琐和细节中,用善思和平和的心境去品味班级工作中五彩斑斓的美好。

教育有规律,但没有一条规律适用于所有学生。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随机应变,探索适合自己的管理路子,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以使教育工作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作者单位:殷都区第一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