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坤 通讯员 李海珍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今年3月份以来,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成立调研组,围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专题,先后组织委员深入到林州市、殷都区、龙安区、内黄县等30余个村进行基层调研,并学习外地市先进经验,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我市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产业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么办?12月4日,市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各县(市、区)政协委员代表、相关职能部门齐聚一堂,协商、探讨如何让我市特色产业“强”起来,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调研组在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工作,结合自身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农业传统情况,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规划了七大区域特色产业,形成了内黄花生、马投涧小米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知名农业品牌。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4个,已累计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5个,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
但调研组也发现,目前我市在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统筹规划力度不足、品牌影响力不高、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带动作用不强、休闲农业吸引力不足等问题。
在完成前期调研并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后,调研组在调研报告中提出,建议以强化规划引领,打造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为顶层设计,在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休闲农业、强化技术支撑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培育壮大我市特色农业产业,持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并针对性形成了一批具体的建议。
“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市,必须发挥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种养加产业,并对现有农业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当前数字经济正不断向农业农村领域渗透,数字化技术在农业特色产业中的应用将极大地提升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专题协商会上,与会人员紧扣协商主题和调研报告纷纷发表见解,提出建议。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关键。”市政协常委王永斌建议,要进一步创新以“风险同担、利益共享”为核心的联结机制,总结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等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助力各类经营主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数字化已成为推动各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但是,数字化在农业特色产业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此,郭聪颖委员建议,要在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业数字化技术应用、打造农业特色产业数字化平台、培养农业数字化人才等方面下功夫,以数字化助力特色产业发展。
陈佳俊委员认为,推进农业产业链升级,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能够有力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为农民增收打开更大空间。因此他建议要强化政策引导和规划统筹,推进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提升优质特色农产品价值链,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我市产业格局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加快相关产业及企业向园区集中,打造专用品种、原料基地、加工转化、现代物流为一体的产业集群。
“农业龙头企业在发展壮大乡村富民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断培育壮大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将更好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