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晓凤
“‘环卫+执法’机制,不仅节约了城市管理资源,让问题能够早发现、早处置,同时让城市管理的工作‘触角’得到延伸。”11月20日,说起龙安区构建的“环卫+执法”机制,龙安区城市管理局副局长王志成表示,“今年以来,我们运用该机制处理各类违反城市管理规定案件1300余起,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什么是“环卫+执法”机制?王志成介绍,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机制叠加,更是一场城市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在此机制下,环卫工人不再是单一的城市美容师,还是城市管理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当道路上出现沿途抛撒、出车带泥上路、随意倾倒垃圾等现象时,环卫工人会第一时间捕捉这些“不和谐音符”,并通过微信工作群迅速传达给城管执法人员。城管执法人员则根据“条块化”属地管理原则,迅速赶赴现场,依法处置违法、违规行为。
该局为何要推出这一创新机制呢?答案很简单,就是为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持续改善人居环境。面对反复污染、反复清扫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难题,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已经难以奏效,而“环卫+执法”机制则充分利用了环卫作业人多面广、在岗时间长、发现问题及时的优势,加上城管执法队员有效行使执法权的工作性质,实现了问题发现和问题处置的重心前移。这一机制不仅节约了城市管理资源,让问题能够早发现、早处置,还让城市管理的工作“触角”得到延伸,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想让‘环卫+执法’机制真正发挥作用,我们可没少下功夫。”王志成表示。该局不断强化队伍素质,组织环卫管理人员、作业人员分批次到市级城市管理数字化运行中心,围绕城市管理问题信息上报采集内容、适用范围、操作方法、工作流程等进行培训,让300余名环卫作业人员人人都当标准采集员、个个都是标准监督员,以提高问题采集的效率、质量。
此外,随着“环卫+执法”机制取得一定成效,该局将违规养犬、占道经营、机动车违停、“住改营”、私搭乱建、侵绿毁绿、道路破损、井盖缺失、餐饮油烟违规排放、广告牌匾松动等城市管理中的常见问题纳入该机制;通过划分问题采集组群明确职责、梳理上报和分类流程畅通问题通报渠道、不定期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议鼓励引导环卫作业人员积极参与等措施,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提高城市管理问题处置效率,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向纵深延伸。
“‘环卫+执法’机制的实施,促进了环卫工人和城管执法人员相互协作,形成了齐抓共管格局。我们将持续坚持以基层一线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实际整合资源,不断创新融合治理机制,让城市管理更精细,群众生活更美好。”龙安区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国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