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法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周钊华:

“执”责在身 永不止步(洹法故事)

工作中的周钊华(本报记者 王璐 摄)

用“如我在执”的情怀换取群众对执行工作的信任和信心。

——周钊华

□本报记者 姚庆云 王璐

周钊华是北关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发挥自身的“勤”与“思”,克服执行工作的“险”与“难”,解决当事人的“愁”与“盼”,在永无止境的道路上,走出执行人的忠诚与担当。

“小标的案件看似普通,但要想顺利执结,需要对案情全面细致地把握、需要对当事人真诚耐心地沟通、需要及时高效运用执行措施,最重要的还是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温度办好每一起执行案件。”11月14日,周钊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他为记者讲述了自己曾办理的一起借款纠纷案件。“我知道你是执行局的,别打电话了,我没钱。”今年4月的一天,周钊华反复拨打被执行人小王的电话,终于接通后,却被电话那头的小王怼了一通。周钊华没有气馁,他查询卷宗,发现这是一起典型的网贷纠纷。小王几个月前通过网络平台向一家公司申请了一笔6000元的贷款,逾期后迟迟未还款,被贷款平台公司起诉至法院,并申请强制执行。通过小王的贷款申请材料,周钊华发现,小王是一名“95后”,并且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认为,对小王这样的年轻人来说,拖欠网贷本不是不可弥补的过错,但如果就此产生“摆烂”情绪,积少成多,对他的信誉、前途造成的影响将是不可逆的。“好好的年轻人,不能就这么毁了。”周钊华这样想。

在此后的办案过程中,周钊华更加耐心地与小王沟通,怕对小王的工作产生影响,他尽量在下班时间给小王打电话,并让与小王年龄相近的法官助理李璞添加了小王的微信,从同龄人的角度与小王沟通。这些细节小王都看在眼里,逐渐卸下防备,说出了自己的苦衷。原来,小王的那笔网贷是因为兼职欠下的。两年前,小王因不满足工资收入,便用积蓄投资赚外快,怎知不但没赚到钱,反而背上不少债务。为了偿还这些债务,他不但每月工资入不敷出,而且整日因担心被催债的人告知同事及家人而焦虑不安。得知被法院强制执行,他认为横竖要当老赖了,便产生了破罐破摔的想法。

如何让小王停止“摆烂”,尽快履行义务?周钊华和执行干警进一步分析案情,决定采取刚柔并济的方法。首先,他耐下心来与小王沟通,针对小王的困境,他并不急于催要欠款,而是设身处地帮小王分析情况、想办法。他告诉小王,生意赔钱是一时的,但上“黑名单”是要影响一辈子的。针对小王对自己债务情况的疑惑,他摆出数据,告诉小王,他目前在执行阶段的案件仅有一起,只要这笔钱还清了,就不用当老赖了,以此消除小王的顾虑,并建议小王通过求助家人、朋友缓解压力。同时,周钊华和执行干警加大了对小王财产的按月查控力度。终于,转机出现了。7月底,执行干警查询到小王一张新办的银行卡内有余额2000余元,立即采取了冻结措施。这时,小王打来了电话,他告诉执行干警,这2000多元准备全部用来偿还案款,并表示自己下个月继续努力,争取把案款清偿完。得知这个消息,周钊华感到十分欣慰,他立即联系申请执行人,向申请人说明情况,促成双方就还款数额和期限达成一致意见。在周钊华的协调下,申请执行人体谅小王的困难,同意放弃部分利息。8月底,小王如期还清剩余欠款,这起因网贷引起的纠纷圆满执结。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