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法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王陆山:

赓续红色血脉 做群众的平安守护者(人民公安从这里走来)

□本报记者 王晓楠

1989年3月入伍,2005年参加公安工作,2022年5月被表彰为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他就是市公安局北关分局治安巡防大队民警王陆山。从警19年来,他将红色家风融入血脉,尽最大努力为辖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以实际行动续写新时代雷锋故事。

红色家风的传承人

王陆山的父亲王永庆是一位八路军老战士,出生于1921年。1942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王永庆在林县参加了八路军,先后参加过许多战役,可谓九死一生。

小时候,王陆山常听父亲讲革命故事。1942年,王永庆响应政府号召,积极踊跃参军,当兵第一天就跟着部队参加战斗,自此便和战友们在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在一次战斗前,全连正准备吃饭,面条刚捞到碗里,便接到通知,5分钟后集合参加战斗,王永庆的一个战友把饭放到地上,说等打完仗回来再吃。结果战斗异常惨烈,牺牲了很多人,其中也包括那名战友,讲到这里,王永庆眼含热泪。

王永庆的话就像一粒种子,在王陆山的心里发芽、生长。王永庆64岁那年患上坐骨神经痛,夏天收麦子,需要磨镰刀,家家户户都特别忙。因为他手艺好,很多邻居都来找他磨镰刀,他丢下自己家的麦子,帮助邻居磨镰刀。王陆山不理解,王永庆说:“邻居找你帮忙,那是对你的认可。再说了,做了好事,睡得香。”

王永庆病逝后,留给王陆山最厚重的遗产就是红色家风。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交党费时,王陆山在正常交完党费后,又多交纳了2021元的特殊党费。这些年,亲戚朋友们都说,王陆山和他的父亲越来越像。王陆山一直谨记父亲的教诲,做好人、行好事。

藏蓝警营的活雷锋

今年的中秋节,王陆山再次来到群众吕某的家中探望。看到吕某的身体恢复得很好,身体又硬朗了许多,一家人正在高高兴兴包饺子,心里感到特别欣慰。

17年前,王陆山在曙光路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时,吕某便是他辖区的一位困难群众。而吕某,也是王陆山帮助过的许许多多人中的一个。吕某患有哮喘,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正上小学的孩子,全家老小仅依靠唯一上班的妻子勉强支撑。那些日子里,吕某情绪特别差,经常一个人偷偷抹眼泪。王陆山了解到吕某家中情况后,便经常上门,嘘寒问暖,并帮助解决其家中的实际困难。他经常开导吕某,劝他乐观面对生活,积极参与治疗。在王陆山的帮助下,吕某的情绪渐渐稳定,开始积极治疗,病情也在逐步改善。每逢节假日,王陆山都会上门探望,同吕某谈心交流。慢慢地,吕某也开朗了起来。2019年,吕某成功进行了肺部手术。谈起两人这么多年的点点滴滴,吕某不禁泪湿眼眶,他说:“要不是你,我或许撑不到现在,摆脱病魔更是奢望。”

今年年初以来,王陆山处警1000余起,救助群众300余人次。一件件好事,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新诠释,一桩桩善事,是王陆山身上闪烁的“凡人微光”,在红色基因的浸染与浇灌下,雷锋精神在北关警营生生不息。

充满温度的守护者

王永庆从小就对王陆山说:“孩子,你记住,新中国来之不易,是很多人牺牲换来的,你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掌握过硬本领,将来保卫我们的祖国。”这句话,让王陆山一想起来就会产生力量。从懵懂,到理解,到传承,父亲始终用言传身教让王陆山铭记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每有患急,先人后己”的做人道理。

10月17日9时许,刚值完班的王陆山拖着疲惫的身体准备乘坐公交车回家休息,走到安阳火车站广场附近时,发现广场的台阶下有一部手机。王陆山仔细查看手机,发现手机设有密码,无法查看相关信息,也没有未接来电,王陆山只好留在原地等待。在路边等了半小时后并没有失主来寻找,王陆山心想失主会不会还未发现手机遗失。手机铃声响了,想到可能是失主打来的寻物电话,王陆山立即接通电话,不出所料,对方正是失主,因着急乘车不慎将手机遗失,得知手机已被妥善保管后,失主对王陆山再三表示感谢。很快,失主乘坐出租车赶到约定地点,丢失的手机失而复得,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你遇到好人了!人家是警察,优秀的人民警察!”这时,出租车司机的一句话让失主“恍然大悟”。

有一种记忆历久弥新,有一种精神生生不息。一个个紧急瞬间,一件件暖心小事,哪里有需要,王陆山就出现在哪里。新的时代,王陆山坚定扛起父辈的旗帜,用点滴真情汇聚为民服务的暖流,用热血和青春捍卫警察荣光,用忠诚担当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幸福和安宁。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