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金融·广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辣椒红 黄瓜绿 丰收离不开“贷”动力

——内黄县农信联社助力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侧记

内黄县农信联社工作人员在冯庄村剁椒厂了解情况

□本报记者 许美美 文/图

内黄县梁庄镇冯庄村以前是一个落后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村。在这里,火红的辣椒、翠绿的黄瓜都是村民的致富密码。

“要说这致富密码,全靠发展起来的村集体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可产业发展离不开银行的信用贷款呀!”9月27日,冯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冯秀占说。

在冯庄村,占地40多公顷的钢架大棚整齐排列,红的辣椒、绿的黄瓜长势喜人。谁能想到短短6年间,冯庄村集体收入由2018年的“零收入”到现在突破百万元。

2019年,冯庄村对全村土地进行流转规划,高标准建设大棚园区,成立了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内黄县农信联社整村授信,实现了村集体发展有动力、农民创业有底气。

“根据冯庄村的发展需求,内黄县农信联社第一时间启动整村授信工作,确保做好‘三农’金融服务,让群众感受到普惠金融的温暖,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担保难的实际问题,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打通金融服务乡村的‘最后一公里’。”内黄县农信联社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内黄县农信联社把整村授信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守农村主阵地,在内黄县所有乡镇开展整村授信工作,真正实现了“村村有服务、户户有授信”。

有了动力和底气,这几年,冯庄村通过黄瓜套种苦瓜、西瓜套种小米椒的种植模式,收益可观。

“我承包了一个蔬菜大棚,大概有3亩地,平均亩产量在3万斤以上,一年下来能挣15万元。”该村村民冯合法向记者介绍,他种黄瓜四五年了,以前盖的是小棚,有了信用贷款的支持,他租用了村集体的钢架大棚,扩大了种植面积,产量也有了保证,收入比以前多了2/3。

冯庄村的蔬菜种植产业越来越红火,“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带动了全村致富。

不仅如此,借助内黄县农信联社的2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冯庄村还成立了育苗合作社,建立了剁椒厂。本地生产的小米椒有香辣不上火的特点,湖南几家大型辣椒酱厂与冯庄村签订了合作协议。剁椒厂按照集体加股份模式经营,具备了资源优势和品质优势,旺季每天生产量在100吨以上,经营3年来共分红76.5万元。村里的这几个项目为周边村庄提供了超过1000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金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今年年初以来,内黄县农信联社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围绕“三农”关键领域融资难点,强化走访帮扶对接、完善基础金融服务,增强了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动能。

截至8月末,内黄县农信联社与534个村签订了整村授信协议,信息采集19.73万人,完成授信户数2.78万户,用信户数2.16万户,用信户数占比78%。

内黄县繁阳街道东长固村党支部书记樊军说:“我们村是内黄县农信联社整村授信的首批受益村。村里长期居住户数220户,目前授信80多户,授信金额累计1000多万元。在内黄县农信联社的支持下,我们村产业园区已经入驻的7家企业均在内黄县农信联社开立了对公账户,完成了预授信,满足了我们村农户和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整村授信是内黄县农信联社助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依托“党建+金融”模式,内黄县农信联社深化村银合作,逐村逐户进行信息采集,通过评级授信、示范引领、签约用信、派驻金融联络员等方式,全力满足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进一步盘活农村资源,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贡献金融力量,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注入动力和活力。

内黄县农信联社城关信用社主任张琼说:“为确保整村授信达到实效,我们主动下沉服务重心,主动走进农户家中,穿行大街小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乡村发展现状和农户生产经营需求,采集客户信息,制订有针对性的金融方案,让客户及时获取资金,切实发挥农信联社普惠金融排头兵和服务‘三农’主力军作用。”

金融活水来,乡村产业旺。内黄县农信联社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产业,把特色果蔬种植高质量发展与群众增收致富有机结合、深度融合,有效缓解“三农”领域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特色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