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婧瑜 文/图
国庆假期,全国各地游客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体验一场深度的文字之旅。中国文字博物馆内外人头攒动,仅假期前3天入馆参观的游客就超过6万人次。在涌动的人流中,随处可见的那一抹志愿红格外亮眼。
10月4日,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宣文馆二楼,身着志愿服务团红色马甲的田会丹正耐心为游客讲解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从象形字、会意字到指事字、假借字,不时穿插一两个肢体动作,绘声绘色道出文字的独特魅力……
在拥有170余名活跃志愿者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志愿服务团里,刚入职一个月的田会丹算是“职场新人”。一整天,她都待在博物馆里,先后进行了3场志愿讲解。“我们志愿者统一通过馆里的服务平台提前预约讲解场次。国庆假期,游客数量很多,每半个小时就会有一批志愿者进入场馆讲解,每个志愿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预约场次。”38岁的田会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从事幼教工作。今年7月,她报名加入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志愿服务团,经过一个月的系统培训,于8月23日正式上岗。为了在国庆假期更好地服务外地游客,整个9月,她一有空闲时间就到中国文字博物馆当志愿者,一个月下来提供了21场讲解服务。
田会丹告诉记者,国庆假期,前来参观的游客以外地人为主,很多游客都是逛着逛着就加入“听讲”队伍。“可能最初接待的只是10多名散客,讲着讲着就成了一支队伍,可见大家对知识的渴望。国庆节前,我进行了大量练习,通过讲解以及跟不同的游客多交流,积累了实战经验、提升了讲解能力。只有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才能在节假日更好地服务游客,传承文字文化。”田会丹侃侃而谈,“我觉得每个文旅志愿者都是一张城市名片,在提供志愿服务时展现的素养和知识涵养,代表着当地人的精神面貌。所以,我要不断提升自己。”
相较于正式的讲解员,志愿者在讲解中更加接地气儿,与游客的互动性更强,这对志愿者的讲解水平和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很多时候,游客的问题并不在讲解词中,这就需要提前阅读大量书籍,只有储备更多知识,讲解时才能游刃有余。”田会丹说,“我深知讲解工作责任重大,力争在讲解中做到严谨、真实、规范,一有时间就请教志愿服务团里的老师。怀揣着对汉字文化的热爱,志愿服务团队成员经常一起学习交流,老带新、传帮带,大家相互讲解评价,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因为有了热心社会公益、热爱文博事业的志愿者,中国文字博物馆志愿服务团才成为不可缺少的明星团队。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国庆假期,为了使游客有良好的参观体验,志愿者还担负起相关咨询和保障服务工作。他们的身影出现在电梯、出入口等重点区域,及时给予游客帮助并积极应对突发情况。在志愿者服务站,雨伞、小推车、饮用水、药物等物品一应俱全,为游客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