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政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用工匠精神书写“无缝人生”

——记河南省劳动模范于希强(劳模匠星耀安阳)

于希强正在调试数控车床

□本报记者 魏兰 文/图

于希强是宏源精工车轮股份有限公司槽锁圈加工车间焊接工段工段长。23年来,他用执着和坚守诠释工匠精神,用一把焊枪,一双巧手,点亮匠心,以默默无闻的奉献,担当起了一份令人尊敬的责任。

芒种已过,气温逐渐攀升,槽锁圈加工车间内又闷又热,于希强穿着全套工作服在机器旁工作着,可即便这样,火花有时还会从厚重的阻燃服缝隙中透过,烫伤皮肤。

“焊接是一项精细活,稍有毛躁就会造成焊接质量下降甚至产品返工或报废,所以,每一个步骤都要小心谨慎。” 于希强说,焊工在夏季高温作业时,大量汗水沿着额头往下淌,有时会流到眼睛里,可为了一气呵成完成一条精细平顺的焊缝,绝不能停下手中的焊枪去擦拭汗水。焊接时不能吹风,否则焊缝就会产生缺陷,这样一来,工作时就更加闷热,不一会儿,于希强的衣服就被汗水打湿浸透。而对于夏季高温作业带来的不便与困难,于希强笑着说:“咱干的就是这个活,吃的就是这碗饭,不然对不起手里的这把焊枪。”

1999年,于希强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浚县造纸厂,可由于工厂效益不好,于希强并没有在这里实现人生抱负。2001年,于希强进入宏源精工车轮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普通焊工。穿着厚重的工作服,戴着封闭的焊帽,于希强在烟熏火燎中淬炼着意志。多少个日夜,于希强白天在车间跟焊接师傅专心学技艺,晚上买来书籍自学理论,凭着这么一股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劲儿,于希强练就了一套过硬的焊接本领,逐渐在工作中能够独当一面,解决各种技术难题。

2020年,随着公司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成本控制至关重要。为保证公司产品的竞争优势,降本增效,于希强汇总车间多年来的主要可控指标,结合国家用电相关政策,对车间各项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决定对电耗较大工序进行错峰生产。“每对焊一个槽圈就会消耗一度电,高峰期一度电0.9元,低谷期一度电0.3元,执行错峰生产后,白天停止对焊工序生产,等到晚上低谷期集中员工进行生产,这样每个槽圈电耗可降低0.6元。” 于希强说,在实际生产中,仅电耗一项就为公司每年节省30余万元。

此外,根据车间的实际情况,于希强对焊刮渣刀具进行了改进,原来一副1800余元的刀具使用后就得报废,于希强利用报废刀具进行改进设计,镶嵌小刀片,使成本降低到每副200元,每月可为车间节省3000余元刀具费用。他还积极参与公司门铰链型钢相关设备及装置开发设计,已有5个实用新型专利通过审查。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员是一面旗帜,在任何岗位都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多年来,于希强坚持从身边最平凡的事做起,始终坚守初心,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党员的承诺。他遇事争先、作风果敢,在工作中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职务高低、工作量多少,总是保持积极和认真的态度,把工作做好、做细。

在弧光闪烁中,于希强完成了技能的升级,在焊花飞溅中,他的人生也变得更加璀璨。2016年,于希强被评为安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先进工作者,2018年荣获安阳市五一劳动奖章, 2020年被评为安阳市劳动模范,2021年被评为安阳高新区首届“十佳工匠”。今年,他又荣获了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

如今,于希强在不断精进自己技术的同时,积极参与公司的“师带徒”工作,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青年焊工。“技能,传承下去才有价值。我是从老一辈的手上接过焊接的这根接力棒,所以我也要把它发扬光大,传承下去,让公司的焊接人才一代比一代强。” 于希强坚定地说。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