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兰
6月13日6时许,路上行人稀少,可位于文昌大道上的忠义爱心粥屋内已人头攒动。伴随着动感的音乐,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陈红梅、李凤英带领数十位老人做着早操,老人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此时厨房内,志愿者水爱民正忙着做早饭。“今天换换口味,我做了茄子面筋汤,咸香可口,再配上热腾腾的馒头,老人们都很喜欢。” 水爱民说。
随着音乐停止,志愿者又化身“服务员”,将刚出锅的茄子面筋汤和馒头端到老人们面前。
“这里的饭菜干净卫生,志愿者每天都会变着花样做饭,既可口又有营养。”正在吃饭的刘忠喜老人说完,对着志愿者竖起了大拇指,双方会心一笑,一股暖流在爱心粥屋里涌动。
老人们吃完早饭离开后,志愿者再次忙碌起来,收拾厨房、洗刷碗筷……这样充实且忙碌的早上,已经重复上演了2848天,是忠义爱心粥屋成立以来每个清晨的缩影。
“忠义爱心粥屋成立于2016年,主要是为环卫工人、孤寡老人以及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早餐,所有饭菜都是免费,并且不限量,希望大家在暖胃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暖心。” 说这话的是忠义爱心粥屋负责人张洪恺。从2016年起,张洪恺就下定决心要将爱心粥屋的温暖效应持续扩大。
一碗碗热乎乎的粥,传递的是爱心,收获的是感动。“感谢李国军捐赠冬瓜400斤,刘新爱捐赠大米一袋,赵女士捐款150元……”在忠义爱心粥屋门口,有一块播报牌,记录每天的早餐内容、就餐人数等信息,也会记录爱心人士的捐赠情况。
“爱心粥屋能坚持下来,离不开众多爱心人士的帮助。” 志愿者刘金书拿出一本记账簿,里面清晰地记录着每一笔善款的捐赠人、捐赠金额、捐赠时间以及善款的使用情况,“在忠义爱心粥屋日行一善微信群,每天都有爱心人士捐款,有人刚进群就捐了200元,还有人通过包粥的形式献爱心。所以,我们决不能辜负大家的善意,除了记录好收到的每一笔善款,及时公布使用情况,还要保证每天来这里就餐的老人吃得饱、吃得好!”
忠义爱心粥屋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并没有止步于餐桌。每年端午、中秋、重阳、春节等传统节日,张洪恺都会与志愿者一起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老人们过得充实又有意义。“端午节期间,为爱心粥屋免费提供场地的爱心企业家韩卫东还邀请市第六人民医院和市眼科医院的医生为老人义诊。医生在义诊过程中发现问题,会及时提醒,并指导老人合理用药。” 志愿者李晓林说,建立爱心粥屋的意义不仅是发放爱心粥,还在于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把碎片化的志愿服务资源集中起来,形成一种新型的志愿服务模式,让更多人受益。
一碗爱心粥,温暖一座城。近8年来,忠义爱心粥屋已经免费提供早餐20余万份,也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其中。早晨的这碗粥,如同清晨的第一缕曙光,照亮城市,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