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政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勤学提技能 专业铸匠心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中烟安阳卷烟厂制丝车间设备技术员朱建新(劳模匠星耀安阳)

朱建新正在操作设备

□本报记者 黄亚楠 文/图

“这些机器设备是我们工作中的搭档,虽然它们没有生命,但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赋予它们生机与活力。这是一件既有趣又十分有意义的事。”5月23日,烈日炎炎,在河南中烟安阳卷烟厂制丝车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朱建新站在机械旁兴致勃勃地对徒弟们说。

1990年,朱建新刚被分配到河南中烟安阳卷烟厂生产车间工作,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他就熟练地掌握了设备操作技能,开始独立上岗。参加工作34年来,朱建新从学徒工做起,凭借着日复一日的学习,靠着一股子不服输的执着,一步步成长为制丝线维修领域的技术专家。

“参加工作之初,我就把掌握高超技术的师傅作为自己追赶的目标。”朱建新说,在以后的时间里,他跟着多位机台师傅潜心学习,刻苦钻研设备原理,技能水平得到了飞快提升。

因为善动脑、爱学习,朱建新不久就被抽调到了维修岗位。与操作岗位不同,维修岗位对技术要求的难度更高、要求更严、效率更快。起初,他在新的岗位上也屡次碰壁,但每当从学习钻研或维修工作中有所收获时,心里就会有说不出的满足和喜悦。

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能,朱建新主动到安阳市机床厂、安阳市轻工机械厂拜师学艺,提高自己的焊接技术、装配技术。利用工作之余,他学习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拿到了大学本科毕业证书。

2012年,随着三维绘图技术开始普及,朱建新主动走出“舒适圈”,自主学习未知领域的绘图软件,并带领团队对车间设备进行三维图纸建模,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中走在了前列。

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方法,朱建新系统提炼出一整套“望、闻、问、切”设备故障诊断法,大大提高了维修人员的维修效率。

慢慢的,无论大小故障,经朱建新维修往往能“手到病除”“妙手回春”,为企业生产制造提供了可靠、坚实的技术保障。

红色涂装的机械臂灵活有力地转臂、抓取、清理,有条不紊。在制丝车间的真空回潮工序中,一台智能机器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研制这个项目,可下了一番功夫。”朱建新说,以往在叶片周转箱清扫过程中,靠人工使用压缩空气清吹经常会出现效率不高、清扫不净等诸多情况。经过多次反复论证、尝试,历经一年时间,我们终于确定了采用“烟筐清扫机械手”的最优方案。

然而,在运行过程中,局部有死角难清理等问题反复出现,影响了生产制造的流畅度。于是朱建新一连二十多天蹲守在设备旁反复观察,最终查明原设计清扫路径不合理,通过利用视觉检测系统对烟筐内烟叶图像进行二值化、数据整合格式化后,控制机械手的清扫轨迹,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烟筐清扫机械手”的研制,填补了行业在此领域的空白,每年为企业创造效益120余万元。

随着行业异地供丝模式的出现,保障烟丝运输过程中香气稳定成为一个新课题,一直关注行业技术发展的朱建新也敏锐地聚焦于此。他求教相关专家、考察仓库存储装置、查阅资料,经过5个多月的实验研发,河南中烟第一台移动式烟丝充氮密封装置在安阳卷烟厂研制成功,为行业出口烟丝储存、运输和异地供丝提供了具有中国创新基因的科技装备。

在实践中,朱建新还培养了一大批维修技术人才。行业高级技师4名、工程师11名、技师6名、高级工49名,受聘技师、工程师8人,首席员工10人,安阳市五一劳动奖章5人,制丝车间的人才不断涌现,壮大了生产一线的技术保障力量,他的十几名徒弟在行业系统的职业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正如当年老师傅带我,我也要把宝贵的经验传承下去。”朱建新说。

自主设计切叶丝机分段折叠式推烟板,将切叶丝机铜排链保养时间由原来的12分钟缩短至6分钟,保养效率提高了100%;主持的提高切叶丝质量技术研究项目,获得河南中烟科技进步二等奖……截至目前,朱建新带领团队参与了企业数百项技术创新,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200余项,累计为企业创造效益3000余万元,成为同事心中的“烟草工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