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金融·广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信贷增量连续三年超300亿元

2023年全市金融运行稳中向好

本报讯 (记者 许美美 通讯员 李伟)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3月18日,记者从人行安阳市分行了解到,2023年,我市各项贷款增加319亿元,连续三年实现信贷增量超300亿元。

过去的一年,全市县域及涉农贷款保持较快增长,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效能不断释放,普惠小微信贷供给状况持续改善,普惠金融发展基础得到巩固和加强,信贷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金融持续支持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市金融业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全力支持全市‘拼经济’,确保信贷资金持续、足量、合理投放,为实体经济回暖营造宽松的资金环境。”人行安阳市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三年,我市信贷增量近千亿元,在我市金融发展中是前所未有的。我市金融业充分体现出了讲担当、敢担当、勇担当的政治自觉性和“金融为民”的宗旨,主动作为、积极应对,确保了信贷的持续快速增长。

个人经营性贷款增长较快。截至去年年底,全市人民币贷款余额2921.5亿元,同比增长12.3%,分别高于全省、全国2.1个和1.7个百分点。全市住户贷款余额1438.1亿元,同比增长14.1%;全年新增住户贷款177.5亿元,同比多增49.3亿元。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力度加大,县域及农村信贷供给状况良好。截至去年年底,全市涉农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余额1290.1亿元,同比增长13.5%;农户贷款余额629.8亿元,同比增长20.8%,分别高于上年同期0.5个和3.9个百分点。五县(市)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4.5%,高于市区4.5个百分点。

普惠金融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截至去年年底,我市普惠小微授信9.5万户,较上年同期增加1.2万户,增长13.5%。其中,贷款户数为8万,占比84.2%。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19.8亿元,同比增长24.7%,较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

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平稳回落,信贷配置导向作用增强。文旅产业是当前扩大内需的重点,也是促进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型的支柱产业,金融业对文旅产业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强。

人行安阳市分行工作人员介绍,2023年,全市金融机构保持了较高的热情支持经济发展,全部机构实现正增长,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各项贷款增量合计187.2亿元,占全市增量的58.7%。

全市人民币存款余额持续增长。去年,全市人民币存款余额4456.31亿元,同比增长9%,新增各项存款368.8亿元,全市各金融机构余额存贷比为65.6%,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新增存贷比为86.5%,较上年提高7.6个百分点。

“人行安阳市分行不断强化再贷款等政策落实和宏观审慎管理工作联动,推动金融机构创新工作方法,持续加大贷款投放力度。通过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人行安阳市分行负责人表示。

今年年初以来,全市累计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17.45亿元,同比增加9.88亿元,累计办理再贴现64.58亿元;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推动法人金融机构增加普惠小微贷款投放,共向符合条件的4家法人金融机构发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激励资金859.03万元,引导新增普惠小微贷款4.83亿元。

深化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区域绿色金融发展。人行安阳市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各金融机构要将绿色金融发展与支持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与自身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立足自身优势,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信贷模式,满足市场主体多元化金融需求;结合绿色产业及重大项目融资模式,创新特色信贷产品和服务,积极探索碳配额质押贷款、绿色技改贷、绿色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创新业务品种,助力企业发行绿色债券。

人行安阳市分行负责人表示,我市金融业要继续发挥资金“补血”功能,持续保持信贷较快增长,确保全年各项贷款增量、增速均不低于上年水平。全市金融机构要注重以信贷结构优化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金融要深度融入我市“一高地一区三中心”建设,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大项目和重要客群,全面对接重点项目,优化信贷审批投放机制,全力服务实体经济,深化普惠金融服务,尊重弱势群体、薄弱环节的有效信贷需求,不断提高普惠金融覆盖率。2024年,全市金融业要以做好“五篇大文章”为引领,实现金融供给更加有力、有效地服务支持实体经济。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