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咱们身边的“甲骨文”④

“甲骨学堂”的第1660课(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甲骨学堂"上,孩子们展示甲骨文绘画作品

□本报记者 张俊军 文/图

“新的一年,‘甲骨学堂’推出新的主题课程《汉字七十二变》。今天,我们继续第一个系列《字行人生》……”1月20日9时30分许,学堂教师张悦和近50名小朋友共同开启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学堂”第1660课。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张悦对小朋友说,“虽然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汉字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没有变,成为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古老文字。”

“这堂课我们学习和‘人’有关的甲骨文,并了解这些字的演变过程。”张悦正面站立,伸开双臂问,“大家猜猜看,我展示的是哪个甲骨文?”

“这是‘天’。”“这是‘大’。”孩子们争相举手回答。

“答对了,这是‘大’字。甲骨文中的‘大’字像一个正面站立、双臂下垂的成年人,虽然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但是和我们现在的汉字仍然很接近。”张悦说。

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学生专心听讲,不时记下笔记。

甲骨文“立”字像一个人伸开两臂立于地上,本义为站立。甲骨文“美”字像人头戴羽毛、羊角之类装饰物,表示漂亮、好看……一个个文字的构造、意义、演变,在老师的讲解下,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互动环节中,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出今天学习的甲骨文,温故而知新。“我来比画你来猜”游戏通过形体展示,猜出对应的甲骨文。孩子们争相参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知识、感受甲骨文的魅力。

“在‘甲骨学堂’学习甲骨文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更让我理解了汉字的博大精深。”课程结束后,市崇义小学六年级学生李忻倚对记者说。

李忻倚的妈妈刘静介绍,忻倚从一年级就参加“甲骨学堂”学习,获益良多。去年参加全省的红领巾讲解员大赛,她自豪地讲解家乡的殷墟、甲骨文,让外地的孩子们很是羡慕,还得了二等奖。

“我们追求用最鲜活生动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汉字之美、汉字力量。”张悦说,“传承弘扬甲骨文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安阳文博人的荣幸。对此,我很有成就感。”

作为中国文字博物馆传承汉字文化的社会教育平台,“甲骨学堂”自2014年开办以来弦歌不辍,至今已有16个系列近200节主题课程,超过5.5万个家庭参与。“甲骨学堂”还走出博物馆,来到校园,来到边远山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让更多青少年走近甲骨文、爱上甲骨文、传播甲骨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