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电子烟管理办法》,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产品,然而,不少未成年人的“第一口烟”正是来自电子烟。未成年人吸食电子烟给身体带来的伤害亟待引起重视。
据世卫组织和中国疾控中心的综合数据显示,相比十年前,我国人群吸烟率虽有下降,但整体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此外,目前电子烟的使用率处于上升趋势,特别是年轻人吸食率相对较高。
中国疾控中心的调研显示,在电子烟的正在使用率上,中学生(3.6%)甚至比大学生(2.5%)更高。2021年,中学生使用过电子烟的比例为16.1%,正在使用电子烟的比例为3.6%,与2019年相比,分别上升了3.5和0.8个百分点。
近年来,电子烟频繁变身,遮掩其烟的本质。为降低部分未成年人对烟的戒备心理,有电子烟专门做成“奶茶杯”“可乐罐”等形状,还有的电子烟打起帮助戒烟的噱头。虽然相关法规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但从调查情况看,始终难以禁绝,学校周边仍然有一些电子烟销售点。
《电子烟管理办法》出台后,一些“三无”电子烟的销售更加隐秘,但紧“盯”青少年群体始终未变。电子烟宣称“无害”,实际上是指它不含焦油。电子烟液中仍然含有尼古丁、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吸入会影响大脑,造成心血管、肺部损伤。青春期使用电子烟会造成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冲动和焦虑增加。因此,加大对电子烟危害的宣传,帮助未成年人主动远离电子烟刻不容缓。
鉴于当前利用社交软件向未成年人售卖电子烟已成趋势,社交平台应进行严格排查,对查实存在网络出售电子烟行为的账号进行封停,对于可疑账号也要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
(本报记者 张武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