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邺风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有幸遇见

□桑明庆

唐兴顺这个名字,我在二十几年前就熟悉了,知道他是著名作家,河南林州人,著有散文集《大道在水》《云中牧》《心地集》等,《致女儿书》获首届冰心散文奖,《大道在水》进入2002年中国散文排行榜。他的散文作品大多发表于《十月》《散文》《美文》《人民日报·大地》等著名文学主流报刊。

与唐兴顺相识是在六年前。那是市里作家协会换届,他以高票当选为主席,我有幸当选为副主席,从此我俩便成了一个“窝儿”里的“伙计”,我心里有一种美滋滋的感觉。由于我俩地域相同,都是来自太行山区;文化相同,同属太行山文化;口音相同,都属晋语系邯新片磁漳小片语系,所以一见如故,甚至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

唐兴顺虽然是著名作家,但他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朴实憨厚,就像太行山上的一块石头、一棵树,用他的话说:“骡子马架子大了值钱,人架子大了不值钱。”他思维敏捷,充满睿智,就像红旗渠里一朵流动的浪花,翻滚着灵性。与他交往就像是遇到一位邻居大哥一样亲切、温馨、无拘无束。我们在一起无话不说,谈工作轶事,谈家庭情况,谈子女成长,谈父母健康,当然,谈的最多的还是文学创作,谈创作经历、创作体会、创作中的一些有趣的事情,以及创作中的一些技巧。每次听他谈话或者我们之间闲聊,都会有很多收获。

唐兴顺对待每一位作者和文学爱好者都是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前几年,我在《光明日报》先后发表了两篇散文,唐先生记住了,他在多个场合提到这两篇散文,让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但他以这种形式的关爱,极大地提升了我创作的信心。有时,我写完一篇散文会发过去让他看看,他总会认真地对待,然后给我指出题目应该怎么定、某些结构怎么调整、个别词语怎么更换等,从而使我的文章有了一个大的提高。前几天,我的一篇散文《荒园的绿》在《河南日报·中原风》发表,唐先生专门打来电话表示祝贺,并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他鼓励我要多写,要写进去,要再细腻一点。先生的一番话让我心里暖融融的。

前年,我县一位驻村第一书记张永军在做好驻村工作的同时,创作了一部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长篇小说《洹水悠悠》。张永军想让唐先生看看,由于与唐先生不太熟,便委托我与其联系。我把这个意思在电话里说了后,唐先生二话不说,随即决定第二天让我们到太行山脚下他的小院见面。这天上午,唐先生早早地就在街上等候,见面后拉着我们的手,领着我们进了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小院,并用福建大红袍招待。唐先生戴着眼镜,一边翻着书页浏览,一边听张永军简要介绍小说的故事梗概。他说:“永军老弟啊,你做了一件大事啊!你把脱贫攻坚这项伟大的事业,用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呈现给了社会,呈现给了读者,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随后,他从小说的名字、故事结构、人物性格、语言艺术等方面谈了一些看法。唐先生谦虚地说:“我这只是泛泛之谈,不一定正确,待我全部看完后再具体谈。”我们一行深为先生谦虚、求是、严谨的作风而感动,特别是张永军感受最深。他说:“没想到唐先生如此实在,没有一点大作家的架子。真值得咱们学习啊!”

著名作家贾平凹曾经对唐兴顺有过这样的评价:唐兴顺的散文给我最强烈的东西是精神饱满。精神,当然指文学精神,既是境界的高远,也是激情的洋溢。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就事论事的文字,他思考的是社会和生命,高蹈大方而又脱俗,充满了一种雅致。他的文笔当然好,却没有刻意修饰的痕迹,起伏断续率真自然。精神饱满,使文章有了一股鲜活,这如灯笼的通明和苹果上未经涂染的那一种红。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李敬泽也对唐兴顺有过很高的评价:兴顺兄的文章一路看下来,感觉恰好是三个字“活泼泼”。他的文字好,状物、叙事、抒情、说理,均是摇曳生姿、流荡不拘,有时是调皮的,如孩童,有时妩媚如少女,有时又如老僧,如领导,如家居一闲人,一路行来,无常法、无常形,自由无碍。

我真是有幸,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遇见了唐兴顺先生,他又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文学的法门,为我开辟了一条走向文学远方的蹊径。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