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华灯初上,白日的暑热渐渐退去,喧闹的城市慢慢沉静下来。天边的明月被云雾朦胧的面纱笼罩着,似一位娇羞的少女犹抱琵琶半遮面。清风徐徐吹来,月亮从云层中轻盈地跳跃出来,越过树梢之上,升于楼宇之间,悬挂在浩瀚的苍穹之下,将如水的清辉无私地洒向人间,天地间深邃而空灵,静谧而清幽。
皓月当空,澄光万里。清风明月与灯火璀璨的仓巷街、县前街交相辉映,映衬着古色古香的文峰塔、飞檐翘角的魁星阁,极富诗情画意,尽显古都安阳的魅力。月光倒映在CBD公园人工湖上,波光粼粼,就像跳动的音符,柔和而神秘,颇有“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境。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流光溢彩,万家灯火阑珊、熠熠生辉,让城市的夜晚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梧桐树下疏影横斜、婆娑生姿,桂花绽放暗香浮动、沁人心脾。蛐蛐儿在草丛里浅唱低吟、琴瑟和鸣,演奏出一曲月光交响乐。月到中秋偏皎洁,且喜人间好时节,思绪便在这秋风明月中翩然起舞,回到了记忆中儿时的中秋。
一轮圆月冉冉升起,乡下的小院落满蟾光,家人忙着张罗起来。奶奶用清水把庭院洒扫干净,置案桌于小院中央,摆上月饼、石榴、苹果、柿子、核桃、红枣等,再摆上自家蒸的糖饼、糖馍,寓意家人团团圆圆、日子红红火火、生活甜甜蜜蜜。奶奶面对圆月,祈祷许愿,祈求五谷丰登、合家团圆、平平安安。孩子们急不可待地围着桌子,早已对月饼垂涎三尺了,吵着闹着要吃。汪曾祺先生曾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月光下,全家老少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温馨的团圆饭,共赏清风明月,共度良辰美景。
孩子们大口大口地咀嚼着美味的月饼、品尝着香甜的水果,脸上乐开了花。大人们备上一桌丰盛的菜肴,打开一瓶珍藏的陈酿,推杯换盏,月下小酌,聊着家长里短,谈着生活趣事,一杯敬日月,一杯敬流年,每一口老酒的醇香都是对岁月的感恩、对美好的期冀。吃完月饼,孩子们便依偎在奶奶的怀里,痴迷地听着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神话故事。奶奶指着月亮说:“你看,嫦娥正抱着玉兔,站在玉树下向人间张望呢。”孩子们便仰望天空,月亮上影影绰绰,仿佛看见广寒宫的琼楼玉宇、瑶台仙境,嫦娥衣袂翩翩、轻舒广袖、凌波微步,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白月亮,明光光,开开后门洗衣裳,洗得净、浆得光,打发哥哥上学堂……”奶奶轻声哼唱着童谣,孩子们不知不觉进入了甜美的梦乡。中秋团圆夜,伴着欢乐的笑声、质朴的话语、浓浓的亲情、暖暖的爱意,定格成了记忆深处最温馨的画面。儿时最喜欢过中秋节,因为有月饼吃;长大了才感到中秋是一缕绵长的乡愁,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千百年来,月亮承载了中国人太多的情感。历代文人墨客望月抒怀、饮酒赋诗,或寄遥情,或诉相思,或抒旷达,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名篇。“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描写月光下的美丽女子婀娜多姿,令诗人一见钟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水调歌头》道出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既有澄澈的幽美意境,也有深刻的哲思领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月是乡愁;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明月是甜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是思念;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明月是清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是孤独;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明月是惆怅;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明月是哲思。这就是古人含蓄隽永的诗意浪漫,把浓浓的情谊、深深的思念、美美的祝福,都写进了最美的诗词,慰藉我们的心灵。
流光飞逝,斗转星移。如今,中秋节古老的拜月习俗已经不常见,取而代之的是和家人围坐在一起观看中秋晚会,通过电视、手机就能欣赏到全国各地的中秋盛景。高铁、飞机等高效便利的出行方式让回家的路不再遥远,再也不像古代那样车马邮件慢、游子思故园。中秋这一天,无论身在何方,路途有多遥远,在外的游子都会义无反顾地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共享团圆欢乐的美好时光。即使不能归家的游子、难以相聚的恋人,也能打个视频电话,隔着屏幕诉说相思、道声祝福、让心团聚。
月圆总有星相伴,人圆总有家相伴。愿得年年,花好月圆人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