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蕴真 通讯员 苏晨霞
西报德村位于安阳县(示范区)白璧镇东南部,是比较偏远的村庄之一。2015年以前,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700元,村庄贫穷落后。2022年,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2万元,今年预计将超过100万元。作为传统的农业村,西报德村一无企业、二无矿产、三无地理优势,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村集体经济跳跃式发展?7月20日,记者走进该村寻找答案。
村民按下了红手印
“西报德村和白璧镇其他村相比,从民风到村容村貌几乎样样落后,总靠上级‘输血’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想办法增强‘造血’功能。” 西报德村党支部书记王根成与村“两委”干部商议后,确立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借助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东风,该村决定围绕村里最大的资源——80公顷耕地做文章。2018年9月,该村注册成立了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然而,对于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群众心存疑虑:一年800元租金,一个流转期就是10年,这期间粮价涨了怎么办?
为打消群众疑虑,该村讨论后确定“土地流转费以每年6月30日每亩地350公斤小麦的市场价为标准计算,让市场定价格,并于7月15日前兑付到位”。2019年秋收刚过,全村305户中有230户在土地流转协议书上签了字,按了红手印,流转土地55.3公顷,远远超出预期,实现了“开门红”。
“群众按下了红手印,这是对我们村‘两委’干部的信任,我一定要带领干部和群众把合作社经营好。”王根成暗暗下定决心。合作社运转需要98万元的启动资金,村集体多方筹集75万元,还有23万元的缺口。王根成等村干部带头,每人入股1万元,王起岗、魏金平等村民也积极入股。2019年12月,乘着“三变”改革的东风,西报德村又成立了股份制经济合作社,形成了“党支部+种植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济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村干部和群众真正成了“一家人”。截至2022年年底,该村流转土地面积达到73.3公顷。
村干部要服务好群众
检修农业机械、机收小麦、灌溉农田……农忙时,西报德村村“两委”干部经常披星戴月在田间地头忙活。“村干部个个都是干农活儿的好把式。村集体挣的钱是群众的,省出来的钱也是群众的,干部就是要给群众服务好。”王根成认真地说。
西报德村的村干部开着农机,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该村购买了大型自走式植保车、旋耕机、播种机等现代化农机,同时在各级农业技术部门的指导下,应用细灌溉、水肥一体、测土配方等新技术,使粮食生产效率和效益实现“双提升”。
该村自力更生、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做法引起了上级相关部门的关注,市委组织部配套资金200万元,帮助该村建设了占地1万余平方米的四村联建项目,不仅实现了粮食保值增值,年增加收益30万元,还为下一步产业链条延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2年,我们村还申请上级投资资金500万元,自筹配套资金80万元,新打机井11眼,配套机井房20套,新修排水沟1100米、农田路1900米,将全村的耕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王根成说。
为群众管好每一分钱
西报德村村“两委”干部实现了当初对群众的承诺。合作社赚了钱,这些钱该怎么花?该村首先制定了收益分配制度,经过“四议两公开”和股东会研究,确定了“土地流转分红+种植合作社分红+股份制经济合作社分红+股金分红”的利益分享机制。对于合作社的总收入,首先兑付群众流转土地的租金和群众的劳务费,剩余资金一部分留存合作社作为发展壮大的滚动资金,其余部分用于村庄建设和兑付群众资金入股红利。合作社还制定了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专门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合作社账目进行一月一审计。自2019年股份制经济合作社成立以来,该村没有一个群众对合作社收支存在疑问,没有发生过一起信访案件。
“去年,我有土地流转的固定租金收益,还有每亩地100元的现金分红、每人50元的入股收益分红,在合作社打工还挣了8000元,不仅不用给孩子要钱了,还能自己存点款,日子越过越红火。” 70岁的王起岗高兴地算起自家的账。
“合作社良好的效益、规范的管理换来的是群众对干部的信任,全村上下团结一心谋发展。现在,我们村正在申请专项资金,准备发展粮食收储和精深加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群众增收致富更有奔头。”王根成对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信心十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