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文学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喜欢邓丽君的这首歌,是因为我总是想起家乡的炊烟。早年,当家乡的炊烟袅袅升起,就意味着饥肠辘辘的我可以解决吃饭问题了。
20世纪70年代,在老家多半是烧火做饭。尤其逢年过节时,炊烟升起,空气中飘散着浓浓的饭菜香。
记忆中,我最喜欢吃的是香喷喷的菜角、油条和糖糕,而这些只有在过年或者端午节时才能吃到。做这些美食的当天是非常忙碌的。一大早,父母在白瓷盆里把炸油条的面和好,把炸菜角的面烫好,稍后把粉条煮熟,用凉水在竹筐里过滤后,在案板上剁碎,然后与早已洗净切好的韭菜和炒好的鸡蛋搅拌均匀,倒点酱油,滴几滴香油,再用力在盆里搅上许多圈,香喷喷的菜角馅就弄好了。
哥哥坐着小板凳在灶台边烧火。当锅里的油加热到一定程度后,母亲把放在用高粱秆做的盖子上的菜角端到灶台边,随着菜角下锅,铁锅内油花泛起,浓浓的节日氛围溢满了小院。在烟熏火燎中,母亲拿着筷子在油锅里上下翻动着菜角,不一会儿,香酥可口的菜角就炸好了。母亲会把第一盆炸熟的菜角分给我们兄弟姐妹品尝,以此犒劳她这些懂事的孩子们。
接下来,母亲会炸油条和糖糕。油条有一根一根的,也有箅子状的。糖糕内一般包裹红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年后,粽子进入了我的生活。粽叶是父亲从村东头水塘里拽的苇叶,粽馅由大米和红枣组成,蒸熟后蘸着甜甜的白糖吃。
每当想起家乡的炊烟,我就会想起与之相关的苦乐年华,就会想起紫色的梧桐花开和知了声声,就会想起母亲烧火烙的葱花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