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罡
一个初夏的上午,外面飘着细雨,室内显得更加静谧。我走进书房,把三年来购买的书刊盘点整理了一下,竟有百册之多。有的书我从头到尾认真读完了,有的看了半半片片就了无兴致,有的则连塑料膜还未揭去。
我这个人其实很笨拙,除了爱看书,真谈不上有其他什么特别的爱好。现在,我已记不清何时开始接触课外书了,读课外书和爱上文学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是受几位班主任的影响,因为小学三任班主任都是教语文的老师。读文学之类的书多了,学习便偏了科,数理化老师嫌我看“闲书”影响成绩,语文老师则不止一次地在课堂上宣读我写的作文,并表扬我之所以作文写得好,就是得益于课外书读得多。
说来舅舅对我读书的影响也不小。母亲原本只有一个年龄相差不小的妹妹,并无弟弟,姥爷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怕断了香火,就想领养一个男孩。舅舅是从南方无锡等地运送来的流浪儿童,当时姥爷在安阳铁路公寓食堂当炊事员,就领养了舅舅。小时候,舅舅待我们这些外甥很好,由于我们家里人口多,定量供应的口粮总吃不到月头,只好经常去姥爷家蹭饭。我只要发现舅舅的书,一声不吭就揣走了,舅舅从未责怪过我。
父亲曾在一家造纸企业工作,当年许多书刊被送到这里打成纸浆,成了造纸原料。儿时的我经常和家属院的小伙伴一起悄悄钻进存放废纸包的仓库里,疯了般地找书翻书,然后将“战利品”藏在身上,小心翼翼地溜出工厂大门。实际上,门卫叔叔对我们的小伎俩心知肚明,但大多时候都会佯装看不见。
家里姊妹多,我除了没有照看过大弟弟,其他都照看过,家务活也不少干,还要去捡煤核、薅草。当时受大环境的影响,读书的氛围并不浓厚,我抽空在家里看会儿书,父母发现后还会吵一顿,嫌影响了干家务和照看弟弟妹妹。所以,家属院昏黄的路灯下成了我经常看书的宝地,即使看得眼睛又涩又酸痛也不愿意回家。家属院里有个大我3岁的哥哥,他也喜欢看书,小时候我们情同手足,我看的很多书都是这位哥哥转借给我的。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天夜晚,他把我从家里喊出来,递给我一本书,并嘱咐我快点看,他还要急着还给人家。那本书的名字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回家后就偷偷地看了起来,被书中的动人故事深深地吸引了。
参加工作后,有了自己的收入,我的一大爱好便是买书,每星期日上午必去新华书店。我为数不多的工资除了满足基本生活所需,大都用来买了书。我没有详细统计过自己有多少册书刊,估计不会少于几千册吧!30多年的时间里,我搬家数次,家人和朋友都劝我把书卖了,可自始至终我都没有舍得处理掉。每每看着书房里四个大书架上排得满满的书籍、地下室里一摞摞的报纸杂志,我心中既亲切又温馨,真是舍不得这一本本陪伴我或长或短的无声好朋友。虽然自己并未取得多大成就,可读书的益处却受用终身。我从书本中汲取了知识,明白了事理,学会了独立思考,从不人云亦云,知识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和命运,这无疑都是得益于这些最好的朋友。
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真正下功夫如饥似渴地读书,入味入心,恰恰是在最缺书的年代。现在,书的装帧越来越精美,可由于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知识来源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兴起、五彩缤纷世界的诱惑等原因,很多人失去了静下心来读书的热情。
从繁忙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我保持了良好的心态,把一切都看得云淡风轻,反而因有了可以支配的充足时间而心生喜悦。虽然现在不像年轻时整夜看书也不困不累,但爱书读书的热情并没有减少,活到老、学到老是不变的信条。我不喜欢喧嚣和浮躁,也很少去凑热闹参加什么活动。午后或晚上,捧一本或薄或厚的书,沏上一壶茶水,慢慢地读书,静静地品茗,书香、茶香沁人心脾,修心养性,怡情益智……真是乐哉美哉。


